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92,东林党案(1/3)

作者:笑谈正说
1621年——1626年魏忠贤乱政,掀东林党狱。后金侵入辽东,连占沈阳、辽阳、广宁等要地,但在宁远败于明将袁崇焕手下。

朝廷忙于党争,皇帝忙于创作,金兵正在肆无忌惮地蚕食明朝的地盘,一步一步向山海关逼近。

熊廷弼在萨尔浒大败后临危受命前往辽东重整防务。他坐镇最前线,调兵遣将,重新建立起以沈阳为中心的防线,稳定了军心,稳定了局势。

但是不久熊廷弼因为党争之祸被迫辞职。

熊廷弼并非党人。但他跟浙党骨干联姻,并且弹劾过东林党人,被东林党人认定为浙党党人。吏部官员姚宗文是浙党党魁,写信要求熊廷弼举荐自己遭到拒绝,认为熊廷弼是浙党的叛徒,挑毛病弹劾熊廷弼。熊廷弼被迫辞职。

东林党人趁机推荐自己人袁应泰接替熊廷弼。袁应泰是政客出身,只懂政治,不懂军事。他到了辽东之后发布招降令,劝说蒙古人投降明朝。他想借蒙古遭灾之际把蒙古人招致麾下,一则防止蒙古人投靠女真人,二则加强自己的防御力量。别人劝他当心蒙古人叛变。他不以为然,把投降的蒙古人部署到前线。

1621年,努尔哈赤率兵进攻沈阳。

沈阳守军7万,和金兵人数差不多,并且有城墙、火炮防护,易守难攻。金兵硬往里打胜算不大。于是努尔哈赤设计把明军引到城外来打,最大程度发挥金兵善野战的长处。他派兵佯攻诈败吸引明军出城追击。明军果然上当,倾军而出。努尔哈赤一个回马枪将明军击败。明军且战且退,回到沈阳城外。这时城内的蒙古人叛变,破坏吊桥将明军挡在城外。明军立时军心大乱,在金兵的围攻下全军覆没。金兵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沈阳。

努尔哈赤马不停蹄杀奔辽阳。

袁应泰坐镇辽阳,手上有5万军队。辽阳城墙高大坚固,城外护城河,沿河部署了大炮。如果袁应泰立足防守,努尔哈赤绝对打不进来。但是袁应泰跟脑袋被驴踢了一样,主动复制沈阳的败绩。他不用努尔哈赤诱敌便主动出城作战,在部队败回时又拒绝部队进城,强迫部队在护城河外阻击金兵。城内守军空虚,蒙古人趁机作乱,点燃火药库炸毁西城门。金兵趁机杀入辽阳。蒙古人穿着节日的盛装迎接金兵进城。

正在东门城墙上指挥作战的袁应泰见辽阳已经失陷,绝望中自杀殉国。

沈阳、辽阳一丢,整个东北防线就被破掉了。明军不得不放弃辽河以东,退守辽河以西。

辽东战事陷入被动,朝廷又想起熊廷弼。有人建议让熊廷弼回辽东。“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当初如果有熊廷弼在,就不会出现现在的局面。朝廷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让熊廷弼官复原职,回去接着守辽东。

但是东林党不放心熊廷弼,给他配班子的时候,让东林党人王化贞去辽东任巡抚。

熊廷弼是辽东经略,是辽东战区最高军事领导人。辽东所有武装力量包括当地驻军、后方调过去的援军、朝鲜盟军都归熊廷弼统一调度。王化贞是辽东巡抚,负责辽东地区的军政,只管当地驻军。在军事上,经略相当于元帅,巡抚相当于将军,经略是巡抚的上级。经略负责筹划。巡抚负责执行。

熊廷弼到辽东后重新布防,要求王化贞集中兵力守住广宁。他计划在金兵攻打广宁时,出动水军从海路奔袭辽东,切断金兵退路,趁虚而入直捣黄龙府。

但王化贞不肯听从熊廷弼指挥,派兵据守各个据点,寸土必争,结果分散了广宁的守城兵力。

熊廷弼主张立足于防御,打防守反击。王化贞主张反攻,打全攻全守。两个人作战思路不同,对作战部署意见不一。熊廷弼上书朝廷指责王化贞不听指挥。王化贞上书朝廷指责熊廷弼畏敌惧战。内阁首辅和兵部尚书都是东林党人,无条件支持王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