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69,土木之变(1/3)

作者:笑谈正说
1449年英宗亲政瓦剌,兵败土木堡,被俘。

1449年,蒙古瓦剌部侵扰边境。

瓦剌在鞑靼衰败后逐渐统一了蒙古草原。瓦剌首领也先上台后疯狂扩张势力,向东打到朝鲜,向西打到西域,兀良哈、女真人、哈密都向瓦剌臣服。

强大起来的瓦剌依然跟明朝保持着朝贡关系,向明朝称臣,向明朝进贡。

他们向明朝称臣,一是自认为实力还没有强过明朝,二是不愿丢了进贡的资格。

不称臣就没资格进贡,这听起来似乎很滑稽,好像有人愿意进贡,上赶着进贡似的。

但事实还就是这么回事。周边国家都愿意向明朝进贡,争着抢着向明朝进贡。

因为向明朝进贡不是白给,是有回报的。明朝不会让他们空着手回去。“有来无往非礼也”。明朝会回赠一些东西。他们送来的东西叫“贡”。明朝给他们的东西叫“赐”。“赐”通常是“贡”的一倍。他们不仅能得到高回报,还能得到他们国家急需的物资。

这种礼尚往来实际上可以理解成一种特殊的贸易关系。你给我你们那边的特产。我给你我们这边的特产。比如对瓦剌,明朝让他们用马来换中原的丝绸、茶叶、盐、粮等等生活必需品。他们甚至还可以得到明朝制造的铠甲、弓、箭。

这种贸易关系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是一种平等的贸易关系。你必须向我称臣,我才肯跟你贸易。明朝的对外贸易政策是政治挂帅而不是经济挂帅,是招抚夷族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恩赐,不是现在所说的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单算经济账,明朝是赔钱的,赔大发了。

明朝之所以愿意做这种“冤大头”也是有所图。图名是一方面。万国来朝、臣服天下,能让明朝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明朝图个边境清静。你不用来抢,又杀人又放火的,我给你不就结了。

有的国家只想“贡”不想“朝”。那明朝是不答应的。比如日本,大老远跑来纳贡,因为“无表”被明朝“却之”。

“无表”不是说没有海关申报表,而是指降书顺表。你得向明朝称臣,承认明朝是老大,才能跟明朝进行贸易。没有“表”就没有“贡”。没有“贡”就没有“赐”。

日本在明太祖时期因为没有“表”无法进行朝贡贸易。他们的一个将军耍心眼儿,冒充日本政府伪造了一个“表”骗取了贸易资格,后来被明太祖识破。明太祖大怒,把日本打入禁止朝贡的黑名单。

日本无法靠朝贡获得日本生活必需的物资就让倭寇去抢。明太祖防不胜防,烦不胜烦,一面下令沿海筑城加强防御,一面禁止船泊出海,让倭寇没的可抢。但这样一来,防了倭寇的同时也限制了本国的海上贸易。

到了明成祖时期,为了解决边境倭寇问题,明朝恢复了日本朝贡资格,以此为条件要求日本惩办躲在日本的倭寇。日本立即照办,带上称臣的国书,拎着一串倭寇头目的首级赶往中国朝贡。

日本希望向明朝朝贡,不但是贪图明朝的“赐”还想借机做明朝的生意,沿途做点买卖,额外再捞一把。

日本的刀在中国很有销路,因为日本的炼钢技术比中国先进。

中国的冶铁炼钢技术在唐朝以前一直是世界领先,但宋朝之后就不行了。别说没有新技术出现,连原有的技术有些都失传了。不知道这是不是跟宋朝的重文轻武有关?不愿再在兵器上面下功夫。也可能是盐铁专卖制度把冶炼业变成垄断企业,靠垄断就能够获得足够的利润,也就失去技术革新的动力。也有人说是因为煤的普及。煤便宜而且产量大,使铁能够大规模生产,但与此同时也影响了钢的质量。煤炼铁含碳量高,难以练出好钢。

日本在唐朝时学到了中国的炼钢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和提高,日本的炼钢技术超过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