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68,王振专权(1/3)

作者:笑谈正说
1435年——1449年宣宗崩,英宗继位。幼主登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仁宣盛世延续。太皇太后崩,英宗亲政,宠信宦官王振,朝政始乱。

1435年,明宣宗得急病死了,享年37岁,在位10年。

明宣宗死时,他最大的儿子才9岁,叫朱祁镇。考虑到朱祁镇过于年幼,明宣宗死前交代“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实际上就是让太后垂帘听政。

老太后姓张,是明仁宗的元配、明宣宗的生母、朱祁镇的奶奶。

明宣宗死后,群臣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张太后不同意,认为不合祖制。本朝还没有垂帘听政的先例。她有心让明宣宗的弟弟接班。不过朱祁镇在明宣宗生前就已经被立为太子,废他另立不太合适,可能会引起政局动荡,张太后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允许朱祁镇接班。朱祁镇即位后史称明英宗。

张太后安排杨士奇、杨溥、杨荣等五位老臣辅政,自己从旁监督。国家大事都由五人小组讨论决定,决议上报皇帝签字盖章,然后作为皇帝的旨意下达执行。也就是说,张太后让五大臣代替自己垂帘听政。

但五大臣上任后发现宫中已经有人代替张太后垂帘听政。这个人就是明英宗的贴身太监王振。

王振作为明英宗的贴身太监,负责照顾明英宗的起居,和明英宗朝夕相处。王振把明英宗从小带大,深得明英宗的信任与尊重。明英宗称王振为“先生”而从不直呼其名。

明英宗即位后提拔王振“掌司礼监”。司礼监顾名思义是负责皇家礼仪的部门,但实际上负责的事务非常庞杂,不仅承担各种礼仪工作,还负责皇帝的后勤工作、秘书工作、东厂,有点像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王振就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主任。在宦官里面,王振的官最大,俗称大太监。

大太监在宫内权力最大,凡事都能说了算,但在朝里没有说话的权力。如果有说话的机会的话也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只是皇帝的传话筒而已。

但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秘书能当半个家,宦官利用服侍皇帝左右的机会能够设法影响皇帝的决策。

朱元璋知道这个弊端,为了防止明朝出现汉朝那样的宦官乱政问题,在宫门口立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他甚至不允许宦官识字,只让他们负责宫内打扫等杂事。

但到了朱棣时期,宦官开始介入政事。宦官不但可以读书识字,还可以帮皇帝做一些文字工作。东厂特务帮朱棣监视宫外。太监监军帮朱棣监视军队。郑和代表明朝出使西洋,后来还进朝供职。

之后宦官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势力集团。

明英宗年幼,更给了宦官参与政事的机会。王振经常代表明英宗参加各种活动,有些事敢替明英宗当家。

有一次,五大臣还没决定这事该怎么办,王振就替他们做了决定。他把自己的意见告诉明英宗,以明英宗的名义交代五大臣遵照执行。

按规矩凡事由五大臣讨论决定,五大臣将决定“用小票墨书”,称“票拟”,通过宦官上呈明英宗。明英宗过目之后让秉书太监用红笔做出批示,称“批红”。五大臣没有票拟就得到明英宗的批红,自然明白是王振干的好事。五大臣一气之下罢工三天以示抗议。

这事惊动了张太后。张太后把明英宗、五大臣和王振叫来。她指着五大臣告诉明英宗:这才是你的辅政大臣。你做任何事都要跟他们商量,而不是跟王振商量。她责骂王振:你的工作是照顾皇帝的起居。你放着本职工作不好好干,去干涉朝政,这是你自己找死。她叫身后的宫女兼保镖杀了王振。宫女立马拔出刀子放在王振的脖子上准备放血。明英宗吓坏了,扑通跪倒磕头,求太后高抬贵手,放王振一条狗命。五大臣见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