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54,红巾军起义(1/3)

作者:笑谈正说
1340年——1351年贾鲁修和天下闹。白莲教众起义反元。各地纷起响应。

元朝末年,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变乱频繁。最大的灾害首推黄河泛滥和大旱。水灾和旱灾交替肆虐,间或瘟疫流行,使黄河流域成为重灾区。灾民遍地,易子而食。

汉人反抗蒙古统治的起义一直不断。灾民的大量存在更是为反蒙起义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兵源。

1341年,“山东、燕南,强盗纵横,至三百余处”。仅山东、河北一带就发生起义300多起,已是遍地烽火。元朝军队忙得焦头烂额。

为了筹集军费,元朝一面加重赋税,一边大印特印钞票,使钞票愈发贬值严重。“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得”。一张面值十两纹银的票子买不了一斗米。百姓叫苦不迭。

百姓负担越重,反抗越强,起义越多。火种迅速向全国蔓延,最终酿成全国性的社会大爆炸。

元朝在拼命扑灭遍地星火之余也做过其他努力,试图挽救他们的统治,比如说抗灾赈灾,减少灾民。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灾民还是越来越多。

1344年,黄河在曹州决口。脱脱“雇夫万五千八百修筑之”。曹州刚修好,“河又决汴梁”。汴梁还没弄好,白茅堤又决口了。紧接着,“黄河又北决金堤,曹、濮、济、兗皆被灾”。并且,黄河泛滥危及到运河和盐场。

运河是内地的交通命脉。盐场是财政的重要来源。这两处受到威胁不能置之不理。

元朝的朝廷开始讨论修黄河。当时脱脱病退,没有参加讨论。

修黄河工程巨大,元朝朝廷议而不决。

有人建议先赈灾。受灾最严重的山东地区已经出现“大饥,人相食”问题了,修不修黄河先放一边,赶紧“发仓廪赈之以收人心”。但朝廷置之不理。没人在意百姓的死活。

黄河又在济阴决口。朝廷派礼部尚书“奉珪玉、白马致祭于河神”。但河神并不给面子,黄河照样决口。

祸不单行。黄河流域地震频发,灾民遍地,变乱纷起。

灾害和变乱不仅仅发生在黄河地区,江淮地区也是灾害和变乱频发。“沿江盗起,剽掠元忌,有司莫能禁”。

1249年,脱脱被妥欢帖睦尔召回复职。

脱脱复职后开始张罗修黄河。“河决五年不能塞,方数千里,民被其患”。脱脱希望通过整治水患,解决变乱问题。变乱频发是因为饥民遍地。如果把饥民组织起来修黄河,既解决了水患,又给变乱釜底抽薪,一举两得。

修黄河的动议在朝廷引起巨大争议。多数人不主张修黄河,认为没法修,不如顺其自然。都水监贾鲁独持异议,认为黄河能修。他通过实地考察拿出了整修方案。

脱脱力排众议,拍板修黄河,安排工部尚书成遵去实地考察,拿出具体的施工方案。

成遵是汉人,进士出身。他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贾鲁的方案不可行,并且认为“若聚二十万人于此地,恐后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修黄河需要二十万民工。二十万聚集在一起,可能会有不测发生。

脱脱闻言大怒:你的意思是说他们聚集在一起就会造反呗。

脱脱将成遵免职,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并且担任治理黄河指挥部的总指挥。

1351年,脱脱征发农民15万修黄河,印了200万锭银票给贾鲁作为工程款。

贾鲁疏浚了黄河的故道,然后将27艘大船装满石料首尾相接同时沉入黄河决口,迫使黄河重新回到故道。

工程进展得很顺利,半年就完工了。此后几十年没再闹水患。

在修黄河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后来成为元末最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引子。

“丞相造假钞,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