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05,摊丁入亩(1/3)

作者:笑谈正说
1698年——1712年康熙大兴文字狱。康熙后期以治河、兴农为执政要务。

康熙不仅是个武功皇帝,还是一个文治皇帝,文武双全。

他前半生几乎一直在打仗,后半生开始专心治理这个偌大的国家。

康熙非常勤政,每天上朝和群臣共商国是,上午开大会,下午开小会,晚上批奏章,几乎没有休息日。各地送上来的奏章,他亲阅亲批,及时处理。

清朝皇帝看来是吸取了明朝亡国的教训。明朝后期的皇帝怠政,懒得上朝,懒得批阅奏章,让宦官代劳,以至于政府瘫痪、宦官专权、朝廷内讧,最终导致亡国。清朝皇帝大都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学习,把万历当做前车之鉴。

皇帝勤政,各级官员也不敢偷懒。每天都要上朝见皇上,大臣必须做足了功课才能从容面对。万一皇上问话,一问三不知,大臣可就要挨骂甚至受处分了。所以皇上交代什么事,大臣会督促下面抓紧办。皇帝勤政带动朝臣敬业,朝臣敬业带动地方官尽心尽力。朝政就这么按部就班地进行下去了。

清朝没有宦官专权乱政的问题。因为皇帝勤政,宦官就没有参政的机会。清朝皇帝也刻意限制宦官参政。清朝的宦官大多是汉人,没有旗人。旗人都被政府养起来不愁吃不愁喝用不着阉割了当宦官。皇帝对汉人有戒备心理,不会宠信宦官。

皇帝为了防止宦官与朝臣勾结,不准宦官出宫。清朝不设东厂西厂,不靠宦官出去搜集情报。他们靠“密折”,让全国各地的官员通过专门渠道给皇帝送奏折。这些奏折除了皇帝谁也看不到,所以叫密折。皇帝也会安排一些信得过的人去地方任职,专门帮他搜集情报。

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就是他的一个情报员。曹寅她妈是康熙的奶妈。曹寅跟康熙是一奶不同胞的兄弟,小时候的玩伴。康熙擒鳌拜时就有曹寅的参加。曹寅跟康熙关系匪浅,深得康熙信任。康熙给他五品官的顶戴花翎让他去江南任江宁织造,相当于南京纺织管理局,负责供应皇宫绫罗绸缎。这是个肥缺,有油水。但他有个特殊的工作内容,就是要把江南的风吹草动通过密折汇报康熙。

密折让康熙有了了解官风民情的另外一个渠道。各地情报员送来的密折汇成一份“内参”。康熙通过“内参”可以对全国各个角落的情况明察秋毫。

康熙在收服人心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治天下在得民心”。百姓如果跟中央不一条心,社会动荡,国家就不容易治理。治国首先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而得民心首先要得士心。知识分子作为百姓中的精英,一言一行对百姓影响巨大。康熙用科举和编书笼络士心。你想做官可以来我这参加科举。你想做学问可以来我这编书。让你有事做、有饭吃、有钱赚,你也就没那闲心闲工夫说政府的坏话,也不好意思说政府坏话。吃了人家嘴软,拿了人家手短。

康熙年间编的最著名的书是《康熙字典》,收录汉字将近五万个,是迄今为止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全唐诗》收录四万多首唐诗,是迄今为止最全的一部唐诗集、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

还有一部书名气也不小,是《古今图书集成》。这是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齐名的百科全书,全书一万卷。虽然规模不及《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但因为康熙下令刻版印刷,让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百科全书。

只是这些都是编辑整理中国已有的文化成果,没有创新的东西。

同时代的欧洲在搞文艺复兴,那是真正的“”。教会百般维护的思想统一被摧毁。文艺复兴带来文艺的新兴、个性的解放、思想的解放,为随后发生的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而中国的思想界越来越沉闷。理学在元明时期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清朝把理学推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