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67,仁宣之治(2/3)

作者:笑谈正说
为名派遣宦官前往各地搜刮公私财物。明宣宗知道后,立即将袁琦逮捕下狱。根据审讯结果,明宣宗将袁琦等11名宦官处死并没收财产。

自此,让人深恶痛绝的采办扰民问题得到一定遏制。

河南有一个知县在当地发生灾荒时,未经请示擅自做主把驿站公粮发放给灾民。擅动国家储备粮那是杀头的大罪。大臣弹劾了这个知县。但明宣宗却对这个知县大加表扬。他说:如果这个知县非常刻板地遵守程序,层层申报,那老百姓早就饿死了。

明宣宗认为爱护百姓比刻板地遵守法律更有意义。

明宣宗加强官员考核,裁汰不合格的官员。他派遣朝廷大员担任巡抚,“巡行天下,安抚军民”,检查、督导各级官员的工作。后来巡抚由临时派遣逐渐转变为固定设置。

明宣宗还亲自编写《官箴》,明确各级官员的职责和行为准则,警戒百官。

明宣宗在位期间重用贤臣,体恤百姓,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仁、宣两帝采取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仁宣时期成为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并与“文景之治”相提并论。

不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仁宣两帝也有让人诟病的地方。

以“仁”著称的明仁宗延续了明初以来的殉葬制度。殉葬本来在汉朝以后就销声匿迹了,但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让它死灰复燃。他活着杀人,死了也要杀人,让他妃子们陪他去逛阴曹地府。“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明太祖让40个嫔妃宫女陪葬。明成祖死时留话让30个嫔妃宫女陪葬。明仁宗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

中国正史没有记载殉葬过程。给明成祖殉葬的妃子里有朝鲜人,因此殉葬过程被朝鲜的《李朝实录》记载下来。

书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帝崩,后宫殉葬者30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上,以头纳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有一个妃子被白绫套住脖子后,哭喊: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太监一脚踢开她脚下凳子,喊声嘎然而止。

明仁宗自己死时让5个妃子陪葬。明宣宗是8个。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终止了殉葬。

明宣宗有个业余爱好,喜欢斗蟋蟀。他下旨让地方进贡上好的蟋蟀。地方官将采办蟋蟀作为政治任务下达。皇帝要一千个,地方官下达任务时就要一万个,十里挑一献给皇上。任务层层加码,落到老百姓头上就变成一个天文数字。老百姓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放下农活到处逮蟋蟀。百姓不胜其扰,给明宣宗起了个外号叫“蟋蟀皇帝”。

有一个地方逮着一个极品蟋蟀,雄壮而凶猛。地方官立即派人去取。这个人取来后带回家里。妻子好奇,打开蟋蟀罐想瞧一瞧。没想到蟋蟀眼疾脚快一跃而出跳到地上。一只大公鸡看到,眼疾嘴快把它叼进嘴里,吃了。妻子吓坏了,上吊身亡。丈夫又伤心又害怕也跟着上吊了。一只蟋蟀竟害得一家人家破人亡。

据说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促织》一篇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

明宣宗热衷斗蟋蟀,工作就难免受到影响。虽然从明仁宗开始内阁分担了皇帝的一部分工作,但皇帝的工作仍不轻松。内阁代为浏览奏章,附上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皇帝如果同意就用红笔把内阁意见作为自己的批示写在奏章上,如果不同意就不理内阁意见直接写上自己的意见。每天的奏章很多,皇帝即使不走脑子直接抄内阁的意见也需要很多时间。明宣宗为了省出更多的时间斗蟋蟀,让太监帮他抄内阁意见,然后叫人盖章了事。

这事乍看好像无所谓。皇帝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