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50,夺位内乱(2/3)

作者:笑谈正说
的决定大怒,率军杀向京城准备武力夺位。

海山长期坐镇漠北,手握重兵,能征惯战。爱育黎拔力八达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答己只得从中调解,让爱育黎拔力八达先把皇位让给哥哥,作为回报,哥哥死后再把皇位还给弟弟。

海山同意,在母亲的见证下跟爱育黎拔力八达订下元朝版的“金匮之盟”。

海山被迎入京城即位,按照约定封弟弟为皇太子。

这辈份搞得有点乱,应该封皇太弟才对。蒙古人可能搞不清汉人皇太子和皇太弟的区别,以为皇位的继承人就叫皇太子。

海山坐上皇位后大开库门赏赐群臣,像打土豪一样将国库金银分光吃净。

蒙古人有赏赐部下的惯例,这可能来自部落习俗。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用成吉思汗的话说,与尔等共享天下。打天下时平分战利品,打下天下平分贡赋。大家伙大称分金、小称分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搞得朝廷和水泊梁山的聚义堂相仿,坐地分赃。

蒙古贵族都兴高采烈地捧着加大三倍到五倍的红包回家过年了,政府财政的年关可就难过了,只得靠增印纸币度日。

海山比铁木耳更豪爽,真正是挥金如土。掏空国库就开足马力印钞票,把钞票印得跟雪片似的。百姓以得到纸币为忧,以得到金银铜钱为喜。视纸币为烫手的山芋,一方面想方设法把手头纸币花出去,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拒收纸币。海山得知后不是停印纸币,而是下令禁用金银,同时铸造重量小而面值大的铜币,让老百姓没的选择。

好在这缺德带冒烟的家伙三年就死了,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

爱育黎拔力八达又名元仁宗,是元朝相对来讲比较不错的皇帝。相比那些大老粗皇帝,他知书达理,推行仁义治国。

元仁宗自幼从师儒生,不仅能读、写汉文,还精通儒家学说和中国历史。他不仅是中国通还是蒙古人里少有的知识分子。

元仁宗即位的第二年下令恢复科举。

蒙古人吞并中国后废除了科考。蒙古人尚武。枪杆子瞧不起笔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给他们口粮食吃都觉得浪费,何况是官帽子。

元仁宗打小从师儒生学习儒学,对儒生儒生比较推崇。他喜欢文化人的彬彬有礼,不喜欢粗人的桀骜不驯。他尝试向官场引入儒生,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不过为了不过分刺激军人集团,他科考录取的人数非常少,授予的职位也非常低。三年一科,一科25人,聊胜于无。

元仁宗点名要求以朱熹集注的《四书》作为科举指定用书,以朱熹注释的《五经》作为加试的指定用书。因为这些都是他上学时用的学习课本。

朱熹版《四书》《五经》作为科举专用学习材料,就是打他这开始。程朱理学也因此确定了之后600年国家正统学说的地位。

元仁宗比较厚道,恢复了金银的使用。海山时代的铜钱和纸币被废除。百姓可按政府规定的汇率兑换新钱。但贬值的损失已无法追回。

元仁宗试图控制政府的开支,比方限制赏赐的额度、裁减冗官。但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他怕得罪群臣、藩王太苦而失去他们的支持,都是浅尝而至。

元朝早先只有数千公务员,在忽必烈后期破万,之后达到数万之巨。不说赏赐,单说工资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蒙古人讲究共享天下,有钱大家分,有官大家当。海山即位之初就封了几千个官给自己的追随者,光王爷就封了19个。

如果人多好办事倒也罢了,这些人多是能吃不能干的主儿,凑到一起就知道“吹牛”和“拍马”。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天天和牛马打交道。在蒙古,富的标志就是趁多少牛、趁多少马、趁多少羊。蒙古人占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