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03,三藩之乱(2/3)

作者:笑谈正说
事解决的同时,康熙发动政治攻势,尽力招抚叛兵叛将。他宣布收回成命不再撤藩,任何人投降都可以官复原职,只有吴三桂除外。

康熙剿抚并用使兴明讨虏军开始出现分化。

耿精忠进攻受挫不愿再打,回兵防御郑经。郑经应吴三桂之邀登陆福建,配合吴三桂打广东。但是打完广东,郑经没有北上打清军而是趁耿精忠北上抢占耿精忠的地盘。两人因此反目成仇。面临清军和郑经的夹击,耿精忠最终选择投降清军,配合清军打郑经。郑经战败逃回台湾。

尚之信投降吴三桂后被吴三桂索要重金助饷,因而反悔,派人去向清军请降。

转眼之间,三藩去了两藩,吴三桂孤立无援。清军随即集中精力对付吴三桂,大举反攻湖南,包围了长沙、岳州。

湖南要是丢了,吴三桂在江西、广东、广西打下地盘都保不住。吴三桂亲自坐镇衡州指挥抗战。两军围绕长沙展开长达两年的攻防战。

1678年,吴三桂为了鼓舞士气,在衡州宣布称帝,分封诸将为公侯伯爵。

吴三桂称帝让他的路走到尽头。他没有恢复大明的国号而是自称大周皇帝。“兴明讨虏”的旗号顿失号召力。最要命的是他过把瘾就死,称帝的当年就中风而死。大周军队士气大挫。

吴三桂死时把皇位传给皇太孙吴世璠。他的长子吴应熊因为做了康熙的驸马一直住在京城。吴三桂起兵反清,吴应熊被康熙抓起来杀了。吴三桂的次子被他过继给哥哥。吴三桂死时只能把皇位传给孙子。

吴世璠当时还没成年,哪能掌控得了局面。大周内部互相倾轧,离心离德。

康熙乘机发动总攻,先后收复湖南、广西、贵州。大周军队全线溃败。吴世璠逃回昆明,负隅顽抗。清军随即从四面八方向昆明包围过来。

1681年,清军与大周军在昆明城下展开决战。吴世璠排出象阵迎战清军。清军以骑兵冲击象阵。大周军五进五退,最终还是溃败下来。

清军扎营盘树壁垒挖壕沟,把昆明团团围住。

半年后,昆明粮尽援绝被清军一举攻陷。吴世璠兵败自杀。

历时八年的反清复明运动终于烟消云散。

“三藩之乱”平息后,康熙以谋反罪杀了尚之信、耿精忠,取消了藩镇。其他参加“三藩之乱”而后又投降清军的叛将也都没落了好下场。

康熙拿下三藩后,一面休整部队,一面琢磨攻取台湾。台湾是他实现大一统国家、大一统皇权最后一个障碍。

郑经败退回台湾后得病而死。他临死时把王位传给长子郑克臧。但是次子郑克塽的岳父冯锡范想让女婿继承王位,于是发动政变,杀死郑克臧,把郑克塽推上王座。政变使台湾政局混乱,人人思危,离心离德,军心涣散。

“三藩之乱”就因为内讧不断而失败。台湾仍不知道吸取教训。明朝包括南明之所以灭亡,内耗严重是一个重要原因。明朝不是败给清朝,而是败给了自己。

康熙得知郑经死了,台湾政局不稳,认为时机已到,下令进攻台湾。

1683年,清军将领施琅率领两万水军突袭台湾的西大门澎湖列岛。

施琅本是郑成功手下一员虎将,因为和郑成功闹翻,投降了清兵。他擅长水战并且对郑家军知根知底。

施琅杀至澎湖,把兵力分为东西两路,西路佯攻吸引郑家军的注意力,东路迂回到澎湖后面发起强攻。郑家军腹背受敌,很快溃败。守军向清军投降。

澎湖战败震惊了台湾本岛。郑克塽急召群臣讨论战守之策。大家对战和守都没有信心,倾向于逃和降。

台湾在康熙下达禁海令后,各种补给成了问题。台湾在那时就是外向型经济,岛内资源匮乏、人口稀少,对大陆依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