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56,建明称帝(2/3)

作者:笑谈正说
城,如墙而进。朱元璋抓住船城的缺陷,使出火烧赤壁的计策,乘风纵火,火烧连营。陈友谅数百艘战舰顷刻间被烧毁。陈友谅的士卒死伤大半。

陈友谅兵多,虽然死伤大半但仍保留相当的战斗力。

来日再战,陈友谅不敢再把战舰锁在一起,分散进攻。陈军巨舰行进缓慢,转向困难。朱军船小好调头,机动灵活。朱军的舰船穿插在陈军的舰队中,围着陈军的巨舰打,伺机放火焚船。陈友谅再次败下阵来。

陈友谅不敢再打,退守鞋山。

朱元璋派军挑战。陈友谅死守不出,不敢应战。

陈友谅把部将召集到一起讨论这仗该怎么打。有人说朱军已经卡死湖口,想从水路回去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弃舟登岸,从陆路返回湖南。有人不同意,认为还有取胜的机会。我们损失惨重,朱军也损失不小,我们在人数上还保持着优势,怎么就轻易认输呢。

陈友谅没主意,迟迟不能拍板。

陈军就这么在鞋山耗着,很快就把粮食耗光了。

没了粮草,陈军军心大乱。

这下陈友谅不能不拍板了。陈友谅下令以巨舰为先锋向湖口突围。

陈军不惜一切代价往外冲,冲破了朱军的包围圈,出湖口进长江往武昌方向落荒而逃。朱军在后面朱军不依不饶围追堵截。

陈军且战且走。命中该绝的陈友谅在船上探头出来观战,正好被一支流箭正中眼睛,一命呜呼。

陈友谅一死,他的王国就宣告崩溃了。陈军纷纷向朱军投降。陈友谅的地盘很快也归了朱元璋。

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王。

当年朱元璋刚到江南的时候,他的谋士朱升特意嘱咐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就是要巩固根据地,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发展壮大;“广积粮”是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储备充足的兵马钱粮;“缓称王”就是别去做那出头鸟,为图个虚名惹来一身骚,过早地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

这九字真经后来被毛搬了去,改成“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在时代,高筑墙的意义已经不大了,要想防住飞机、大炮甚至的进攻就得深挖防空洞。那年代挖的防空洞到处都是,几乎每个人在地面上有一套房子,在地面下还有一个备份。“缓称王”改成“不称霸”,也就是不跟美苏争夺霸权,不当头儿,致力于自身发展。

元朝末年,小明王韩林儿称帝、徐寿辉称帝、张士诚称王,看上去很美。但是有了快感你就喊,肯定会引起别人的侧目。蒙古人把火力集中在这几个称王称帝的人身上,枪打出头鸟。朱元璋刻意保持低调,暗地积蓄实力,在元朝的眼皮底下迅速发展起来。

如今,朱元璋的实力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有了跟元朝抗衡的资本。朱元璋称王都嫌小了。

朱元璋派部将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来建康。当初朱元璋从安丰救出小明王后把他临时安置在滁州,现在要接他到建康来。

但是没想到“廖永忠沉小明王于瓜步”。廖永忠在瓜步把小明王给淹死了。《新元史》说“朱元璋迎韩林儿至建康,中道杀之。”也就是说朱元璋派人杀了小明王。明史说小明王“覆舟”而死,意思是小明王死于意外翻船事故。三本史书给出三个说法。小明王的死因成谜。

多数人相信是朱元璋派廖永忠杀了小明王,为自己日后称帝扫清障碍。否则有小明王在,作为小明王的臣下的朱元璋自立为帝会被人指责僭越。

拿掉陈友谅后,朱元璋在南方只剩下一个对手——张士诚。

1365年,兵强马壮的朱元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

张士诚实力不济,在朱元璋的猛攻下节节败退,最后就剩下一座孤城平江。朱元璋派人招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