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5,问鼎中原(2/3)

作者:笑谈正说
败退而走。斗越椒一路追杀企图将楚庄王赶尽杀绝。

楚庄王见斗越椒紧追不舍志在必取,设下伏兵袭击斗越椒。他手下有个神箭手,看见斗越椒率军追来,弯弓搭箭,一箭射死斗越椒。斗越椒的军队失去指挥在楚庄王的攻击下一哄而散。楚庄王反败为胜。

平安回到郢都的楚庄王大开杀戒,将斗越椒灭族。

灭族的刑罚最早见于秦国,现在传到了楚国。秦楚长期在蛮夷堆里混,沾染了蛮夷野蛮残忍的习气。中原各国当时还没有这么残酷的刑罚。不过很快也有了。晋国赵盾的后人就被仇家屠岸贾灭了族。屠岸贾灭族赵家,这是先秦史料中能看到的最早的中原诸侯国灭族的记载。要说起来晋国也是戎狄堆里成长起来的国家,也难免受到戎狄的影响。在秦国统一华夏后,灭族成了国家的法定刑罚流传下去,到明朝“灭十族”达到**。

楚庄王清洗朝堂,重新组阁,将政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次政变让楚庄王把注意力放回国内,暂时放缓争霸的步伐。他任用贤能治国把楚国治理得有声有色。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他提拔的令尹孙叔敖后来成为春秋时期有名的贤相。

在楚庄王蛰伏期间,中原难得享受几年清静。

公元前601年,赵盾死了。

楚庄王听说赵盾死了,环视中原再无忌惮之人,争霸之心又蠢蠢欲动。

楚庄王召集诸侯会盟。昔日的小弟郑国、陈国接到通知赶来捧场。但是郑国半道突然又改了主意,跑回去了。只有陈国参加了楚庄王的盟会。

晋成公得知楚庄王会盟,知道楚国又想跟晋国逐鹿中原,也举行会盟准备应战。会盟诸侯之后,他亲率诸侯军队去讨伐叛徒陈国。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晋灵公突然暴亡,讨伐之战无果而终。他的儿子晋景公随即宣布继位。

联系晋国朝内出现重大人事变动,一个叫郤[x]缺的老臣接替了赵盾的地位,成为晋国第一权臣,有理由怀疑,晋国再次出现权力之争。

楚庄王得知晋成公死了,喜出望外,立即挥兵北上,讨伐逃会的郑国。

郤缺希望通过抗击楚国树立威信,恢复晋国霸主的荣耀。他召集诸侯军队去救援郑国。郑国得知援军来到,士气大增,在战斗中击败楚军。楚庄王败退而回。

但是根据史书记载:“郑及楚平。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取成而还。”刚刚战胜楚国的郑国在第二年主动向楚国投诚。而刚刚救郑的晋国又起诸侯军队去讨伐郑国。郑国又向晋国投诚。

初读史书觉得匪夷所思,怀疑史书是不是笔误?仔细一想,明白了其中道理。郑国与楚国实力相差巨大,去年击败楚国不过是侥幸获胜。郑国担心楚国报复,所以主动求和。但是郑国向楚国投诚就得罪了晋国。晋国就要讨伐他背叛之罪。郑国只好再向晋国投诚。

晋军前脚刚走,楚军后脚就来了,也要追究郑国背叛之罪。郑国夹在两大强国之间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投向晋国挨楚国打。投向楚国挨晋国打。投向哪一边都免不了挨打。

这是郑国的无奈也是楚晋争霸的滑稽之处。楚晋争霸不是正面交锋而是互相挖墙脚,以争夺小弟为主。但是争夺小弟不是靠德行,让小弟主动投奔自己,而是靠武力,逼迫小弟承认自己是他的老大。楚晋都在小弟身上使劲,可就苦了夹在两大强国之间的小国。不是郑国愿意做墙头草,是被现实所迫。

楚国杀过来,郑国倒向楚国。晋国杀过来,郑国又倒向晋国。郑国也想开了:“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楚晋都不讲信义,我干嘛要讲信义?谁让他发誓效忠,他都照办。楚国兵临城下,他向楚国宣誓效忠。楚军刚退,他便跑到晋国去解释,说我是被迫无奈假意奉楚国为主,其实我内心是尊奉晋国为主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