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外一章 杨家将(2/3)

作者:笑谈正说
兵离谷口。”“美不能制”。

他们的任务是护送百姓撤回国内,阻击和伏击追兵只是完成任务的手段,把百姓安全送回国才是大功一件。王侁争功心切,不等杨业回来便先行一步。潘美虽出言阻止,见王侁不睬也只得做罢。他磨磨蹭蹭往南走,希望等杨业追上来,没想到等到的是杨业战败的消息。潘美担心辽军追上来挥军疾行。

再说杨业,他和辽军力战一天,最终力不能敌,败退到谷口。结果在谷口不见一兵一卒接应,杨业“即拊膺大恸”,拍着胸口大哭。

杨业被辽军追上俘虏,被俘后誓死不降,绝食而死。

事后,宋太宗追认杨业为烈士,追封为名誉太尉,并把他的儿子杨延昭等升了官。

王侁被撤职流放。潘美因为负有领导责任也被降级使用。

杨业死后他的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也都成为抗辽名将。后世将他们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成“杨家将”的故事,广为传诵。

但是《杨家将》是,很多东西于史无据。像佘太君、穆桂英、杨宗保、杨排风等人都是杜撰出来的人物。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都是杜撰出来的故事。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对于杨业之死,《杨家将》的版本更深入人心。奸臣潘仁美儿子潘豹跟杨业的儿子杨七郎打擂台,结果潘豹被杨七郎失手打死。潘杨两家于是结下杀子之仇。潘仁美利用职权陷害杨继业,故意让杨继业去送死。杨继业出战,在陈家谷遭到辽军伏击,被困两狼山。杨七郎突破重围去找潘仁美搬救兵。潘仁美不但拒发救兵还公报私仇杀死杨七郎。杨继业等不来救兵,在绝望之中碰李陵碑而死。

实际上潘美没有一个儿子叫潘豹,也没有一个儿子早死。而且也没有一个朝代点兵点将靠打擂台。倒是有靠打马球定人选的。唐朝皇帝唐僖宗心血来潮让节度使候选人打马球定胜负,谁赢谁当节度使。结果有个家伙高一筹摘得节度使桂冠。

宋朝重文轻武,连武举考试都跟文举差不多。唯一的差别就是武举在笔试前先比武功,武功及格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笔试。武功是指步射、马射,不是长枪短刀地打擂台。如果是打擂台,武举倒简单了,谁能最后活着出来就是武状元。

所以说,打擂台选将是根本没有的事。

另外,陈家谷是宋军打伏击的地方,而不是辽军打伏击的地方。辽军是追兵怎么可能打伏击?王侁、潘美在陈家谷设下伏兵但又撤去伏兵,致使杨业失去接应被辽军俘获。

杨业之死的罪魁祸首其实是王侁,而不是潘美。但《杨家将》对王侁只字未提。

也没提刘文裕。

刘文裕对杨业之死也负有一定责任,后来被宋太宗流放。

宋太宗处罚三人不仅仅是痛惜失去一员大将,也是恨他们竟敢欺君。他们隐瞒军事会议详情,说杨业自告奋勇去迎战辽军,好像杨业之死跟他们没一毛钱关系。后来有人揭发,杨业其实是被王侁用激将法逼去的。并且如果他们不撤走伏兵,宋军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他们主要是欺君之罪。

曹彬指挥失误造成整个北伐计划破产,损兵大半。宋太宗只是将他贬职,不久后又重新起用。

如果没有欺君之罪,王侁等人的处罚也不会这么重。

王侁让杨业阻击辽军并非公报私仇,中途撤走陈家谷伏兵也不是故意要害死杨业,只是判断失误而已。无论是王侁还是潘美,都算不上奸臣。

杨业之死跟电影《集结号》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奉命去阻击敌军,掩护大部队撤退,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舍车保帅,出去就有可能回不来了。但不能因为任务具有危险性就说派任务的人是坏人,是陷害,是奸臣。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集结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