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70,宪宗削藩(1/3)

作者:笑谈正说
807年——812年唐宪宗剿抚并用,收服关东藩镇。

当时全国一共有48个藩镇,其中只剩下8个藩镇还听命于朝廷。以河北三镇为首的15个藩镇已成为独立王国,不尊朝廷号令,不向朝廷朝贡,不向朝廷申报人口户口。其他藩镇首鼠两端,正在向河北三镇发展。如果不设法遏制,所有藩镇都将成为独立王国,唐宪宗很快就会成为联合国秘书长。

唐宪宗有志于重树皇权,一面勤修内政,一面等待时机。

唐宪宗广开言路,任用贤能。

唐德宗在世时猜忌忠臣,不肯放权,事必躬亲。他宁可重用宦官也不肯重用宰相。唐宪宗则不然。他说就像太宗、玄宗那样圣明的人还需要别人辅佐才能够成就盛世。何况我这么一个资质一般的人呢!所以他倚重贤能的人辅佐他,挑选敢言的人指出他的问题。

他先前倚重杜黄裳。但杜黄裳这个人“有经济大略而不修小节,故不得久在相位”。小毛病太多。位高权重之后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唐宪宗把他外放到河中当节度使,帮他监视关东。他任命李吉甫、武元衡为相。这两人都是坚决主张削藩的人。

高崇文在西川无仗可打,无事可做,闲得无聊,主动申请去边疆驻守。唐宪宗于是让武元衡去接替他,改任高崇文为京西诸军都统,守住长安西大门。

唐宪宗“策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举人”,挑选贤能正直并且敢于直言的人入朝为官。裴垍以“举贤良极谏科对策”第一的身份入朝为官,并且很快得到唐宪宗的赏识被提拔为宰相。裴垍为唐宪宗发掘了很多人才,比如李绛、崔群、韦贯之、裴度等。他们先后成为唐宪宗的宰相。

牛僧孺、李宗闵两人也通过策试进入政坛,并在唐宪宗后期成为宰相。不过他们的仕途并不顺利。当时的宰相李吉甫对他们在考卷里抨击时弊批评自己很不爽,污蔑主考官营私舞弊,拒绝录用他们。这件事为日后的“牛李党争”埋下伏笔。

大诗人白居易也是通过策试入朝为官。他不仅才华横溢还关心时政。他被后人称作现实主义诗人。那时没有现实主义这个词,白居易因为“规讽时事”而闻名。白居易的诗反映了当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卖炭翁》就反映了百姓深恶痛绝的宫市问题。

再比如《秦中吟》十首的第二首《重赋》,揭露了“贪吏”“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的丑态。在两税之外巧立名目搜刮百姓,使百姓饥寒交迫,“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秦中吟》十首每首诗都是针对时弊。

白居易以诗言志,希望以诗为民请命。“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把百姓的疾苦写进诗里希望能让皇帝听到。

白居易的诗流传很广,“流闻禁中”,还真被皇帝看到了。“上风而悦之,召入翰林为学士”。唐宪宗非常喜欢他的诗,也喜欢他的正直敢言,把他调进翰林院。

唐宪宗征集贤能敢言的人就是希望减少施政失误,纠正现有问题。他鼓励大家进谏。他说像太宗那么圣明的人,大臣进谏有时还得数次才能成功。我比太宗差远了,你们得照着十次进谏才行。

唐宪宗即位前期颇有明君之像。

809年,成德节度使死了,他儿子王承宗自行接任。

河北三镇都以自己儿子为副节度使,相当于世子。节度使一死,副节度使直接继位,连走个形式给皇帝上道表都懒得做。

这种无视皇帝权威的行为唐德宗能忍,但是唐宪宗不愿意忍。他要做出反应,不承认王承宗,重新任命节度使。

裴垍拦着,说前头李师道接任节度使您承认了,现在王承宗接任节度使您就不承认了,藩镇恐怕不服啊。

李绛也说,唐德宗那年代形成的规矩,已经四十年,你要改会恐怕引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