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06章 打着修理的旗帜,走着拆除的路子(2/4)

作者:浙东匹夫
只有当自己的地盘来种,种田才会种得好。各种实用主义的法子都会想办法用,而不是担心犯官场忌讳朝廷忌讳而不敢做事。

其实,哪怕诸葛亮这一个月的“大拆大建、弃废修新”,也不是完全没遭到攻击。

长安那边,有些眼光不好使的御史监察型的官员,纳言官,也有弹劾诸葛亮“拆除灵帝园林”。只不过刘备是呵呵一笑,直接丢到旁边没理会。

刘备这样幼年时家族跌回草根再慢慢爬上来的皇帝,比其他诸侯都懂民间疾苦,他压根儿不在乎这些东西。

就算雒阳将来成为新都,需要“另建奇观”,他也放心完全托付给李素决策,反正那些“先帝”留下的东西,在刘备看来拆起来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反正一切以效率为主。

而且,李素那么稳健的人,他本来就是这么干的。

在默许诸葛亮尽量废物利用拆废弃园林建材的过程中,李素早已“巧立名目”表示要对灵帝留下的一些东西进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继承与发展”。

毕竟李素自己也有“水利专家”这方面的人设,他对于灵帝的问题,基本上是定性为七分过、三分功,这也是刘备政权对桓灵问题的一贯态度。

哪怕刘备登基的时候,是学的光武帝。光武帝刘秀迈“成哀平孺子婴”四代,追尊汉元帝为皇考,刘备迈“冲质桓灵”,认汉顺帝为皇祖(爷爷辈,因为冲帝八岁就死了,所以没法认正统性同样毫无悬念的冲帝为爹,只好再加一辈认顺帝为爷爷)

但刘秀当年也只是说“纵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复得”,但并没有说汉成帝是十足的昏君、毫无一处可取。

加上灵帝毕竟提拔过刘备,有恩,所以哪怕是昏君,也要比刘秀对成帝的定性再好一些。

没有七分过不足以失天下,没有三分功不足以证明汉统依然不当绝。

所以,李素在刘备的指导思想下主持河南尹地区的战后重建工作,到了具体落实阶段,就要把对灵帝的“三分功”的界定,强调在“灵帝对于大汉水利建设和技术进步方面的贡献”上。

不能把灵帝修南宫、西苑、毕圭苑这些事儿都说成祸害。

毕竟灵帝也就这点功绩历史上拿得出手可以堂而皇之吹嘘了。

哪怕是后世黑汉的历史学者如易大师,在讲曹操年轻时的朝廷政治生态时,提到灵帝,也不得不承认“灵帝辞赋写得不错,个人兴趣和贡献主要在给排水工程领域”。

李素五年前主持收复关中后的战后重建工作时,为了抗击194年的关中大旱,也是大量组织百姓造翻车汲水灌溉。

当时就有关中世家清流攻击他“这个翻车是当年的十常侍之一、担任掖亭令的宦官毕岚发明出来讨好灵帝修水塔修喷泉享乐用的。你李素居然在大灾之年造这种奢靡之物”。

那次攻击当然是被李素轻易化解了,刘备当时也跟扔今天攻击诸葛亮大拆大建那些奏章一样,把五年前喷李素的人都无视了。

但既然有了这个由头,李素这次也能顺着这个思路往下发掘:灵帝是七分过三分功,他发展水利科技这一点,目前在官方意识形态里要正面认识。

同样,十常侍宦官是坏的,但是掖亭令毕岚这种纯工程技术型官僚、发明家型官僚,没有别的劣迹的,可以跟其他搜刮民脂民膏的常侍区别对待。(当然毕岚的错误也是有的,他虽然没有干预朝政,但他不停迎合皇帝发明新的水法奇巧,导致皇帝有更多的地方花钱)

这样处置也显得目前的朝廷对事不对人、处断公允。这一点也是刘备和李素一贯以来示天下人对宦官问题的态度。

早在十年前,十常侍之乱时,袁绍袁术兄弟主张的就是“凡是宦官都要杀光”,而刘备李素和曹操都是觉得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