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44章 清官好官(2/3)

作者:岑寨散人
近的地方。

思来想去,窦晓龙找方晟出面拯救钟洋洋——随着他的调离,钟洋洋还可怜巴巴地在正府办综合处挂了个副处待遇科长,被打压得惨不忍睹,最新消息是准备下派到县里任闲职,幸好窦晓龙厚着脸皮向新任市长打招呼才暂缓。

准备请方晟以人才引进方式把钟洋洋调到渚泉,起码弄个副处实职最好提拔正处。

机场现场协调、施压警方的全过程,方晟事后听贾复恩汇报过,对钟洋洋颇有好感,因此一口答应下来。

到方晟、窦晓龙这样的层面,类似做法不叫交换,而是体制允许范围内互惠互利行为,性质属于符合规则的擦边球,出于善意、公心并非为了谋取私利或不可告人目的。

一直以来传统思维总觉得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出污泥而不染”,其实是过于理想化,用完美的道德标准去束缚体制官员。

自古以来,“清官”与“好官”从来不是一个概念。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海瑞对人对己都严苛到极致,死后家里无钱下葬,这两位是标准的清官。

清官是不是好官?答案是不一定。

陶渊明多地为官政绩寥寥且不提,海瑞在历史上声望实际上非常低,尽管他一生践行“忠孝”二字,史学家的评价是“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结了三次婚纳了两房妾,女人们下场都非常悲惨。

海瑞在江苏辗转做官,每次升迁时所在地老百姓都敲锣打鼓欢送,而赴任地大户财主们则望风而逃,其为人可见一斑。

清官最容易获得民间认可的便是动辄“挂冠而去”,誓言不与贪庸官员同流合污,可是再往深处想一想,清官们都辞职了,位置让给了谁?

这样分析,清官为了自身清誉不负责任地辞职才是对老百姓最大的伤害。

何为好官?

戚继光在老百姓心目中是能征善战、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大英雄,然而史学家研究发现他坚持多年、出手豪阔地给朝廷首辅张居正奉送厚礼,重金购买时称“千金姬”的美女送到府上,并苦心费诣投其所好,寻找传说可以壮阳的“海狗肾”让张居正煲汤,喝了之后体内似有火球滚动,三九寒冬都不戴帽子。

可想而知张居正其实也不正。

戚继光的倾情投入得到什么回报?在军饷划拨问题上,张居正从来不吝投入,正因为此戚家军从招募到训练再到兵器打造都精耕细作力求完美——戚家刀至今还锋利无比,率军在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百姓欢悦,倭寇丧胆”。

他离职时,“领将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可见他尽管某些做法似乎不得体、见不得光,但事出有因,发自公心,沿海大片领土、数十万老百姓安危得以保全,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好官。

会议期间陈皎找方晟谈了两次,核心也是出路问题。

争取临海申长未果使陈皎清醒地意识到尽管有沿海发展大战略成功实施的辉煌,在京都和沿海发达省份领导们眼前道行还不够,连排名靠后的临海都去不了,其它地方干脆别提。

唯有再打着支穷支边的旗号转战中原、西南、西北等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凭借几年来在双江的实践积累短期内提振大概不成问题。

中原六省当中黄树不太可能,于道明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代申长身份干得有滋有味,于情于理近两年不可能动;原山申长解忠耀刚上任没多久;三相申长刁永林近几年干得有点吃力,但卫君胜虎视眈眈;陇山那边情况比较复杂,在贪腐大案尘埃落定前说什么都太早;只剩下黄砬、上高两省。

黄砬申长年纪虽大干劲很足,特别注意配合振兴领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