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91章 商业诀窍(2/4)

作者:镶黄旗
昆反串的花鼓戏《刘海砍樵》也很出彩,让人发自肺腑的轻松一笑。

至于歌曲节目,能让人如痴如醉好歌那就更多了。

殷秀梅的《幸福在哪里》、《党啊,亲爱的妈妈》。

朱明瑛的《莫愁啊,莫愁》、《大海啊故乡》、《回娘家》。

蒋大为《要问我们想什么》、《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全是都在这同一台晚会上呈现,成了永远留在人们记忆里的难忘经典。

以至于多年之后许多人回顾春晚历史,都有一个共识。

认为1984年的春晚,是历年春晚中节目质量最高的一台春节联欢晚会。

不过,要说到这届春晚,最具划时代意义和突破性的创举。

却当属春晚导演黄一鹤本着同血同源之心,邀请港台演员参加春晚演出的决定。

这一届春晚,主持人的队列里不但多了宝岛的黄阿原和港城的陈思思。

受邀前来的还有两位港台歌手张明敏和奚秀兰。

他们各自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和《阿里山的姑娘》,引发了全国观众的强烈的共鸣,堪称一夜走红。

事实上,从大年初一开始,“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和“高山长青,涧水长蓝”,就取代了“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成了京城年轻人口中新的流行曲调。

用三十年后的话来说,好像谁要是不会这么哼上两句,就“”了一样。

所以说,这届春节晚会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国人大大的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并且从此打通了港台流行歌曲在内地传播的官方途径。

此外,还有天坛公园的“斋宫雕塑艺术展游园会”也并非再是一枝独秀了。

新春庙会有了强有力的竞争者,京城百姓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敢情原有历史上在1985年首先恢复春节庙会传统的地坛公园,不愿意坐视天坛公园出尽风头,占尽好处。

今年也推出了民俗风味更浓的传统春节庙会,要和天坛公园这边,“皮尔-卡顿”公司冠名的“洋庙会”打擂台。

那边的组织者还挺懂行,特别重视小吃和传统杂技、曲艺节目。

于是今年南城这边的不少艺人,都被高价挖过去演出了。

而且那边还发觉除了,宁卫民没有关注到的拉洋片、皮影戏、气功表演、训鸟、耍猴等项目。

内容上的优势相当明显。

也就是京城最出名的小吃,多数都在南城。

饮食业又受服务局的管理,没能像卖艺的那些人跑到北城去。

再加上皮尔-卡顿的“斋宫陈列馆”和“雕塑艺术展”,早已经成了京城知名的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否则今年墨守成规的天坛公园,恐怕很难继续保持文化活动方面的领先地位了。

想想看,如果连吃带玩儿全被人家比下去了。

这儿还剩下什么啊?

也就只剩下管理和设施上,因为经验和资金充裕的些许优势了。

总而言之,论活动的组织能力,论民众的消费能力,论文化的丰富性。

尽管这年头的共和国,都没法跟三十年后相比。

可当代老百姓的质朴、热情、实在,对生活要求之简单、纯粹,却是这个年代的特殊优势。

也只有在经济开始急速发展和精神尚未堕落之际,这两者达到了微妙的平衡,才会让京城的老百姓难得的拥有了生活里样样都好的满足之感。

那真是吃也吃的香,玩也玩儿的欢,逛也逛得美,笑也笑得真啊。

即便有些许的瑕疵,也被精神与物质的出色均衡性所抵消了,遮盖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