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19章 打响招牌(2/4)

作者:镶黄旗
成功的营造出了一种“笙歌归院落,灯火上楼台”的贵族氛围,而且经营内容和方式也与其他的饭庄不一样。

这里居然可以先吃饭后给钱。

从宴席程序上看,其他饭庄经营的便席这里有,便民小吃这里有。

但流程复杂,菜品多样的正式“官席”,可就是这里独一份了。

从菜式上看呢,山珍海味此处虽然也有,可“坛宫”并不以此为主要卖点。

这里主打的,其实是别家所没有的花果菜、烧烤大菜,和纯正的满族风味。

就连点心、小吃、茶食,这里也与别家不同。

追求的依然是风味纯粹,有典可依,有据可查。

别的不说,在这里是能吃到葡萄糊条、玉露霜、水团子、奶食饽饽、拉拉、玻璃粉、鸽松菜包的。

真正的满族人,真正对宫廷生活有所了解的人,或者是研究宫廷生活的人,都懂得。

这些早已在市面上见不到,很少有人再提及的东西,才是货真价实的宫廷小吃。

远非什么豌豆黄、艾窝窝、肉末烧饼和栗子面的小窝头可比。

甚至此处,都不卖老百姓吃的“驴打滚”,而只卖达官显贵吃的“打面仓”。

(前面菜单二等席里写了驴打滚,疏忽了,已经没法修改,因此只能在此注释,更正一下)

什么意思?

其实本质上说,两样东西差不多是一回事儿。

但从材料和制作上看,区别在于“驴打滚”是蒸制的用黄豆面,“打面仓”则用煎炸和熟芝麻。

另外名字的寓意也不一样。“驴打滚”注重的是拿仿生调侃的民间情趣。

而“打面仓”所体现的是“仓也满,粮也多”,上层统治者所渴求的吉祥寓意。

总而言之,由宁卫民所创造的“坛宫”饭庄,将宫廷饮食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尽可能的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复原努力。

并且还相当超前的、务实的,构建起了一个淡化山珍海味,不以食用野味为美,只以烹饪水平为贵的饮食理论和“奢侈味道”。

算是比较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宫廷大菜后起之秀的印象,成为了体现故都的古貌和古韵的又一标志性的代表符号。

因此也被许多老百姓挂在嘴上,成为了这一时期不少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

比方说,那些也同样有志于开办饭馆,想杀入餐饮业的创业者,他们就不禁为“坛宫”的创新拍案叫绝。

像早在1980创办的京城第一家个体饭馆,翠花胡同悦宾饭馆的郭培基和刘桂仙夫妇就合计上了。

“嘿,这哪儿哪儿看着都不像饭馆啊?吃饭的地方要是这么高级,那谁还有心思放在吃上啊?不过,这地方弄得还真漂亮啊,没想到传统的玩意摆在一起,看着这么上档次。这不比西方的高级大饭店差啊……”

“那可不,你看人家这桌布,西方人老用白的,他们这用明黄的,补花的,这绝对比外国人的高级。我看,咱们其实也能学学,这铺上了桌布就不一样,确实看着高级多了。倒是这先吃饭后给钱……你说,他们怎么就不怕客人吃完趁乱溜了呢?”

三天之后,悦宾饭馆也铺上了桌布。

半年之后,这里开始照方抓药,同样改成了先吃饭后给钱的规矩。

尽管为防脏,少更换,他们在桌布上又压了一层玻璃板。

尽管怕跑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提心吊胆盯贼一样防着生客。

但这些改变都是原本历史中未曾发生过的,影响可谓不小。

当然,更多的人关注的重点还是在于这里一席“官席”的价格,以及那些宫廷大菜的滋味。

要知道1983 年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