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四十五章 瑕不掩瑜(2/2)

作者:镶黄旗
切食材而已。

根本都不用专业厨师,姑娘们一学就会。

唯一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难题,就是这年头国内还没有切片吐司可买。

不得不说,八十年代来到共和国的西方人,在饮食上经常抱怨的一件事,就是我们生产的面包实在太难吃了。

这不奇怪,谁让我们的面包里总是掺杂了过多无用的东西呢?

比如果料、糖、豆沙和果酱……

这对于把面包当主食的西方人而言,无异于我们看到什么左宗棠鸡和炒杂碎这类的西式中餐一样可怕。

幸好事无绝对,像义利生产的乳白面包,就没有掺杂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算是个少有的例外。

这种面包的特点是外头邦邦硬,里头却很软和。

吃起来有点像是馒头味道,但也有点奶味,在口感上算是比较接近西方人的口味

所以当宁卫民找到这玩意的时候,他就觉得难题解决了,用来代替吐司并不违和。

这样一来,当把乳白面包切片之后,再铺以洋葱圈、西红柿片、俄式酸黄瓜片、熟食肉类和沙拉酱,一个三明治就算是做好了。

顶多了,再配以不同小食品当配菜,摆盘弄得漂亮点就可以了。

虽然用这种办法制作的火腿三明治、猪肉香肠三明治和午餐肉三明治,显得有些家常,用来款待真正的外国人是差点意思。

但毕竟差距还不大。

而且对于番菜(也就是西餐,宁卫民喜欢这种老派叫法,康术德教的),我们的国人了解是相当有限的,用于应付国内的客人已经足够了。

总之,这完全就是一次华丽的转身。

当改造完成,宁卫民理所当然的把商品销售价全面提高了不止一倍。

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的,没有顾客提出异议,广大的消费者们很轻松就接受了这一切。

为什么?

其实道理很简单,不是因为有钱的人多。

而是因为这个年代比富裕的人更稀缺的,是有点情趣,能够寻乐的好去处。

宁卫民无意间所创造的京城第一家咖啡吧,直接填补了市场的空白。

这里不但充斥着异域风情,有着姑娘们秀色可餐的微笑服务。

还有陈列室里的国际大牌服装,和那些出自美院师生的艺术雕塑。

说白了,这里简直就是个微型的798艺术区啊。

再配上天坛公园的园林环境和皇帝行宫的气派氛围,那更是无与伦比。

这里怎么可能不招年轻人喜欢呢?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