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章 寻风0012(2/2)

作者:月泊烟波
水路的话,可以用专门的船,把你和家人拖运到青泥洼(今天的市走旱路的话,政府给你们送到山海关,到了那后,你们再自己想办法,想去哪,要先想好了,到了目的地后,拿着官引,再去领路费和安家费。”。

听完这些话后,鲍德山说:“多谢官爷了,我这就回家和家人商量去。”。

说起这闯关东,可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关东系指今天省的山海关以北的广大地区〗海关以南被称为关里或关内,以北被称为关外。

这山海关从古至今是控制关里关处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大清入主中原后,为了保护“龙兴之地”,同时,为解决留守在东北的满人的生计问题,实行了封禁政策“后费时43年修筑了一条规模巨大的“柳条边”。

所以叫“柳条边”,是因为清初统治者禁止汉人进入蒙古和东北,实行种族隔绝,在和修建的一道壕沟,沿壕植柳,称柳条边,又名盛京边墙、柳城、条子边。据《柳条边略》记载:“西起自长城,东到船厂(今市北自威远堡(今省市的开原县北),南至凤凰山(今凤城)止”。

它是以明辽东长城为基础修建的,呈“人”字形,以威远堡向北到市北法特东亮子山,作为“人”字的一竖,人们把它叫新边,是北段;从威远堡向西南至山海关,构成人字的一撇,为西段;由威远堡向东南至凤城到海边,构成“人”字的一捺,为东段♀一撇一捺习惯上被称为老边÷边老边全长共约计2600华里,土堤宽、高各1米,壕沟上口8尺,下5尺,深8尺。

土堤上每隔5尺插一根4寸粗6尺高的柳条,各柳条用绳连结成篱笆状,称之为“插柳结绳”¤边门20座(初为21座)、边台168座,数百水口(柳边横跨江河处称水口),犹如巨龙盘踞在东北大地,也有人称其为关东绿色长城↓好形成一个巨型的篱笆围墙,圈里的是“边内”、或称“边里”。

老边,把满族祖宗发祥之地的建州女真地区、圣地赫图阿拉、盛京沈阳,及他们祖先的沈阳故宫、永陵、戈、昭陵,与“边外”隔离开来,封锁起来,保护起来,南防汉人,西防蒙古人,北防建州以外的其他部落的满族人。

新边,则是把人们所共知的许多贵重特产,如人参、貂皮、鹿茸、东珠、海东青(雕)、水獭、鲟鱼、鳇鱼、松籽、榛子等等的长白山区,圈了起来。此边的修筑,旨在限制内地汉人和朝鲜、蒙古人等去边外采参、狩猎和垦殖$需要进入边外禁地,则必须持其所在地方政府发给的印票,限时、限人出入≮边台上设有千总若干人,下辖台丁150至200名,以管理过往行人。出入边门是要收税的,出200文,进400文□至连死人出葬通过,也要纳税。比现代出国还要难。

柳条边修筑完成后,清初在执行时,时紧时松,只有遇关内大灾之年,才允许开关放行,准与灾民到东北谋生。当时许多官员曾因执行不利而被罢官。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