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章 糜旸献策(2/4)

作者:酱油拌历史
示自己心中的愤怒。

糜芳的话语让糜旸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糜芳所言大多与历史上记载不差,后世许多人都骂糜芳卖主求荣,但其实,糜芳只是卖主求生而已。

不过,糜旸如今穿越来了,可不想糜芳卖主。

糜旸在听完糜芳的言语之后,立即动情得开口劝道,

“建安五年,吾出生在汝南,那时大王领兵寇略许都,在兵危之时,依然为我赐名旸,意为日出之意。

而后吾及冠,大王又为我赐字,子晟。

为君,他为臣下之子赐名赐字,这是德。

为主,大王在取得益州后,立即对父亲委以封疆大任,这是恩。

大王对我糜氏一族恩德深重,从未对我糜氏有亏,父亲纵使与前将军有嫌隙,但与大王何干?

大王从未负我糜氏一族,今父亲岂可负其。”

糜芳出于与关羽的恩怨想要投降孙权,但这与刘备无关呀。

糜旸知道糜芳乃是江陵守将,纵使他斩断了糜芳投降江东之路,可若是他不激起糜芳的守卫江陵之心,那么一切也是白搭。

而这只能从刘备对糜芳的恩义下手了。

听到糜旸提起刘备,糜芳脸上浮现惭愧之色,他的脑海中瞬间浮现起了一个宽厚的脸庞,那脸庞依稀在对其笑着。

见糜芳脸上已有惭愧之色,糜旸接着说道,

“兴平元年,徐州牧陶谦病死,父亲与大父共同迎立大王为徐州之主。”

“建安元年,吕布乘大王与袁术僵持之时,趁机偷袭下邳,并虏获大王的妻子。

大王只好驻扎在广陵郡的海西县。

那时大王根据尽丧,犹如无根之萍,身边智谋勇武之士纷纷离去,唯有大父、父亲、关张二将这寥寥数人始终对大王不离不弃。

而大父又特意将姑姑嫁给大王,又丧尽家财奴仆资助大王,使大王军势复振。

那时魏王施以离间之计,上表荐大父为嬴郡太守,父亲为彭城国相,

但父亲与大父都不接受,决意跟随大王,这时大王复兴汉室在望,父亲怎又起了背叛之心?”

说到这里,糜芳脸上的惭愧之色更甚。

糜旸接着说道,“建安二年,大王再次被吕布击败于小沛,父亲跟随刘备逃到魏王那里。

建安三年,吕布派遣高顺等人攻破了大王据守的沛城,大王单骑逃走。父亲不避危难,几经波折,终于与大王汇合。

建安五年,魏王亲自东征大王于徐州,大王战败,关将军被擒。

大王逃往青州,在邺城东面约二百里的地方停留了一个多月。

父亲辗转千里带领着被打散的士卒,也来到这里与大王汇合,使大王不至于成为无兵之将。

建安五年,父亲跟随大王来到汝南,在这里跟随大王一起击杀蔡阳。

建安六年,魏王攻击大王,大王兵败汝南,父亲一路保护大王逃到新野。

建安十三年,魏王亲率大军南下,刘琮投降,父亲跟随大王一起南撤。在那场战役中,吾之兄姐,皆没于阵,父亲依旧不悔,继续追随大王。”

“这种种往事,皆是我自幼听大王讲述给我听,大王一日不忘父亲对其之忠义,大王亦一日不忘其对我糜氏之愧疚。”

“可到了如今,父亲却要忘了初心吗?”

“在今日之前,世人谁不赞一句吾糜氏乃忠贞之臣,难道父亲要因为一念之差,使我糜氏清誉蒙羞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数月前魏将军于禁之故事,父亲当引以为戒。”

“当日魏王百万斧钺刀斧之前,高官厚禄之前,父亲皆不曾有所动摇,而如今竟为了一时私怨,而背弃大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