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像努努力就能够得到。
你就说你跟不跟吧!
但凡内心有那么一丝不坚定,绝对会给钓成翘嘴……
紧接着,常浩南又连续展示了几张关于计算过程的图片:
“热效应加工的机理已经相对明确,也不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所以理论层面的计算难度不大,我在论文里面也都展示过了,所以今天只进行简单说明,重点在于给各位同志展示一种利用数学手段指导材料学研究的思路……我称之为,计算材料学!”
常浩南发表的那篇论文,篇幅并不长,但他判断,多数材料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大概率看不懂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内容。
也就是涉及到数学原理的部分。
而这恰好又是他接下来指导项目走向的核心技术。
所以,常浩南先用了大概二十分钟,像开组会一样把自己的成果给讲了一遍。
结果么……
其实还是收获了一片茫然的眼神。
不过这不要紧。
计算过程本身会由常浩南自己完成。
他这一轮介绍的目的,是帮助其他人建立对于计算材料学的信心。
否则在将信将疑的心态下开展工作,很容易出现问题。
……
理论与现实的连番轰炸之下,座谈会上的思想,也逐渐被统一了起来。
在常浩南结束了第一部分的介绍之后,侯院士首先开了口:
“常教授,能不能具体说说,接下来需要我们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
“当然。”
常浩南端起杯子,喝了口水,然后继续道:
“本来就在研究超短脉冲激光的同志们应该清楚,到目前为止,关于激光与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行业内普遍还在使用1974年由苏联科学家提出的双温方程,也就是把电子系统和晶格系统的温度分别用傅里叶热传导方程表示,再将两个方程用能量传递项进行关联。”
“这个方程在形式上足够简单,但只能描述电子与晶格相互之间的能量转换和温度变化,而无法解释解释微观粒子运动的统计学规律,也无法模拟出激光加工材料后的状态。”
“即便后续有很多学者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过参数修正,但双温模型的不足是原理上的,不可能通过简单增加固定项的方式克服。”
“如果想要用双温模型指导工业生产,就需要对每一个加工环节都给出不同的修正,而修正方式又反过来需要大量试验才能获得,那也就谈不上什么指导了……”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听懂常浩南的这部分机理介绍,但坐在他左边首位的侯院士却看得频频点头。
在他过去的研究中,确实被双温模型的描述误差搞得非常头大。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模型……”
常浩南这一次没有切换t,而是起身来到了会议室角落里放着的一块黑板旁边,在上面写下了几个大字——
烧蚀阈值模型。
“这是我根据分子动力学原理提出来的一个设想,当然,目前还处在比较初步的状态。”
常浩南又在下面写了一个字符。
φ。
“烧蚀阈值,我定义为,足以破坏晶格的稳定性,使系统出现不可逆转的破坏,且至少能去除一层材料的激光能通量。”
“这个阈值不区分作用机理,可以同时用于描述冷烧蚀和热烧蚀。”
“而在分子动力学计算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皮秒或更短时间的脉冲波来说,烧蚀阈值的偏离非常小,导致烧蚀可以从一种统计属性转变成相对确定的行为。这样一来,我们就排除了加工参数的不确定性,只需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