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57 张三,你能不能说句人话?(1/3)

作者:老坛里面没有酸菜
,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人和人之间,是难以相互理解的。  从旁人的眼光看,三爷有装杯的嫌疑。  但就三爷自身而言,他的这个‘也就’的评价,确实是平心而论。  毕竟在三爷的理解里,土豆的正常亩产量,应该在五千斤左右,如果种植方式得当,肥料供应充足,冲刺个亩产八千斤也实属正常。  只可惜今天的大朙,还没有化肥的概念,土豆的品种,也是较为原始,所以三爷只能接受现实,从头开始,带着大朙朝,一步步走向粮食安全。  就在周围人欢欣鼓舞,三爷自我鞭策,充分展现引路者和寻常人,是有思维差异的时候。  冯公公带着一队太监,出现在田野旁的小路上。  “这马车,咱家喜欢!”  在三爷的四轮马车出现之前,冯公公最反感的,就是出门办差事。  坐轿子吧,太慢,会影响办事效率。  骑马吧,又太累,而且除了累之外,还颠腾,一趟快马骑下来,大腿两侧能磨出血泡。  但有了四轮马车之后,出差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舒适,平稳,迅速,出差的途中,小小眯瞪一会儿,等到睁眼的时候,就到达目的地了。  让小太监搀扶着,冯公公悠悠然走下马车,慵懒的伸个懒腰,拍拍手边的车门,冯公公抬头看向田野,正看到围成一圈的三爷等人:  “这灵王殿下和兴海伯,还真是形影不离。”  看着人群中,大肆欢笑的朱柦,冯公公轻摇摇头,便带队走了上去。  “奴婢冯忠孝,拜见灵王殿下。”  走到人群附近,冯公公先朝朱柦躬身行礼。  “冯公公?”  看着突然出现的冯公公,朱柦也是有些讶异:“你怎么跑来海清县了?”  “回禀殿下,奴婢乃是奉陛下口谕,来接兴海伯入宫面圣。”  冯公公继续躬身,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父皇要见遵法?”  朱柦闻言,扭头看向三爷:“遵法,你犯什么事儿了?能让父皇派冯公公来抓你?”  “王爷,天地良心,我张三向来遵纪守法,怎么可能干那些,违法乱纪之事。”  三爷一边义正言辞的保证,一边在心里吐槽:  违法乱纪?  抱歉,只有被发现的,才叫违法乱纪。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如果做了坏事,没有被发现的话,那就叫遵纪守法!  “冯公公,陛下找我,所为何事啊?”  “您能否提前说一声,我也好有个打算。”  皇帝叫人入宫,多半没有好事,三爷提前问一句,也算是早做准备。  “兴海伯,陛下邀您入宫,是想和您商议一下,山西,陕西大旱之事。”  哈?  山西陕西大旱了?  听到这个问题,三爷也没有多想,脱口而出就是一句:“山西陕西大旱了?我怎么不知道啊?”  这句话说表述很有问题,但三爷并不是嘴贱,而是有事实依据的。  他的海清县,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难民到来,其中来难民数量最多的省份,就要数山西和陕西。  所以三爷对这俩地方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  根据那么多难民的亲口描述,山西和陕西确实有旱情,但真正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并不是旱情严重到,地里不长粮食。  而是轻度旱情下,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别说够吃了,连交税,交租都不够。  没有了粮食,人就没法生活,所以山陕两地的百姓,只能背井离乡,跑海清县来讨生活。  哈?你问为什么要跑到海清县?  那当然是三爷的宣传……  那当然是三爷的政策好啊。  这些百姓跑到其他州县,那依然是受苦,还不如跑来海清县,用劳动创造幸福。  “张知县,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听着三爷质疑山西陕西大旱,冯公公脸上的表情,顿时变得不悦起来,连称呼都变了。  “冯公公,您先别着急,我张某说话,向来有理有据。”  抬手示意冯公公别激动,三爷把从难民口中听到的情况,向冯公公叙述一遍。  土地兼并,豪强掠夺,百姓困苦,终遭‘大旱’。  听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