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43 我分不清谁是敌人,只知道躺在地上的就是(1/3)

作者:老坛里面没有酸菜
,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海清县,远安码头。  今日的远安码头,已经不在是昔日那个,陈旧的木质码头了。  新建成的远安码头,由水泥混合着石砾浇筑而成,除了看起来更加美观,更加大气之外。  码头停靠,装卸,通航船舶的效率,也是比曾经那个老式码头,高效了至少百倍。  没错,就是至少百倍。  这个数字看起来有些夸张,但现实就是这般不讲道理。  无论是屹立在码头边,由牲畜拉动的起重机,还是由三爷精心设计,适用于前工业时代的型集装箱,都把远安码头的使用效率,拉升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档次。  特别是集装箱的出现,这玩意简直就是,提升运输效率的至强法宝。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集装箱不就是一个箱子吗,有什么特殊的,从人类会做工具开始,搬运货物就用到箱子了。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一看就是不理解集装箱的本质。  因为集装箱的本质,不是箱子,而是一种规则。  一种结合了船舶,车辆,公路,隧道,桥梁,等等一切物流过程的规则。  这个规则要做到的,就是要让货物,从装进集装箱的那一刻开始,直到货物抵达顾客手中,拆箱的那一刻之前。  中间的一切物流过程,都不再需要二次的转运。  举个简单的例子。  就像三爷从南方往海清运粮食,如果按照传统的运输方式,应该怎么运输?  是不是得弄一堆马车,然后再叫一堆人,从粮商的仓库中,把粮食一袋袋搬上马车,然后拉到港口,从港口卸车,再一袋袋搬上船。  等船到了海清,工人再把粮食一袋袋搬下船,最后拉到海清县的仓库,进行储存或者销售。  这一趟物流中,哪个过程最闹心,是不是就是那个,船上船下搬粮食的过程,不但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更是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如果码头就三两艘船,这个过程还能接受,但码头如果有成百上千艘船呢?  就这样一艘船,一艘船的用人力卸船,那真是一艘船入了港,再到它正式卸货,十天半个月都等出去了。  而十天半个月的等候时间,都够这艘船,再运一次货物了。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时间就是金钱,所以集装箱出现了,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集装箱之后,同样还是运粮食,但运粮的过程就变成了:  在粮仓前,把粮食装入集装箱,然后运到码头,把装满粮食的集装箱,直接吊入船舱。  等船舶回到海清之后,再把集装箱直接吊出来,通过马车,拉回仓库。  整个过程简洁,迅速,充满效率的美感,如果不是畜力起重机的起重量,和传统马车的运载量有限,三爷这一套流程,何止是提升百倍运输效率。  只不过有了集装箱之后,三爷就更加讨厌风帆船了,毕竟风帆船嘛,整个顶层甲板上只能装桅杆,没法像现代货船那样,直接在甲板上堆放集装箱。  “船只的进化,迫在眉睫啊!”  乘坐着飞艇,飞回远安码头的时候,三爷看着码头上屹立的起重机,再次感觉到了工业革命的重要性。  三爷回看码头,码头上的人也回看飞艇,只不过这次码头上的居民,不在好奇飞艇,而是开始好奇,从海上传来的炮声是怎么回事。  “三爷!海上是发生什么事儿了?我们怎么听到炮响了?是倭寇打过来了吗?”  “倭寇来了!?倭寇来了我们怎么办?”  “你个怂球,你怕甚呢?没看见码头两边就有炮吗,倭寇敢来,咱们就干他娘的!”  远安码头上人头攒动,关于海上有倭寇打来的消息,也在迅速发酵。  但是得益于海清码头上,连成片的火炮防线,严阵以待的海清卫兵,以及头顶上飞着的庞大飞艇。  这些看热闹的海清居民,虽然心中有些紧张,但并没有什么恐慌的情绪,毕竟三爷展现出来的实力,确实是让人安心。  海清县码头上,有大量居民聚集,为了避免产生意外,马守业也是第一时间,就带着衙役赶到这里,意欲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