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12 笨!最后还是得三爷我出手(1/3)

作者:老坛里面没有酸菜
,如遇到内容乱码错字顺序乱,请退出模式或畅读模式即可正常。“三爷,要不您能写出《金瓶梅》呢,就这个睁眼说瞎话……”  “呸!就这个编故事的能力,属下真是万分佩服。”  因为有倭寇,所以要加盖城墙,这一点所有人都能想到。  但听着三爷一通瞎掰之后,竟然能把拆城墙,也掰到倭寇身上,金蛤蟆心中那叫一个佩服。  只是佩服归佩服,该有的疑问,金蛤蟆还是有一些的:“三爷,你这个故事虽然编的很好,但想让百姓们相信,干讲估计是有些困难。”  “而且把围墙和倭寇联系起来,会不会有一部分百姓担心,没城墙之后,倭寇上岸了怎么办。”  金蛤蟆的两点疑问,都提到了关键点上,可见这个狗小子的脑子,还是很清楚的。  “蛤蟆,你这两个问题问的很好。”  三爷先是肯定了一下金蛤蟆的疑问,然后开口解释道:“我先回答你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三爷我不是光拆墙,三爷我在拆旧墙的同时,还是要盖新墙的。”  “盖新墙?”  “三爷您是要盖一座新城?”  听到三爷要盖新墙,金蛤蟆发出了疑问。  “盖什么新城。”  三爷咂咂嘴:“好不容易把旧笼子拆了,我在弄一个新笼子把自己圈起来,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不盖新城的话,三爷您的新墙要盖在哪里?”  由于倭寇给大朙的压力不算很大,而且大朙的火炮,从建国到今天也没啥发展,所以在大朙还没有衍生出炮台的概念。  “盖在海边!”  没有概念,三爷就给他创造概念,将水仙上一片枯黄的叶子剪掉,三爷指着渤海的方向宣布到道:“就在海边,三爷我打算盖个炮台,如果有倭寇敢来侵犯的话,三爷直接给他们沉到海里。”  大沽口炮台最初建立的原因,就是为了防范倭寇,那么三爷也要弄一个海清炮台,在防范倭寇的同时,还能震慑一下欧洲商人,  “在海边盖个炮台?”  “可是三爷,咱们大朙的炮,能打那么远吗?”  通过三爷的描述,金蛤蟆大概知道了,炮台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但大朙现有火炮的杀伤力,却让金蛤蟆有些迟疑。  “大朙的炮,当然不行,但三爷的炮,非常可以。”  虽然导弹三爷一时半会儿整不出来,但弄个加膛线,改进版的红夷大炮,对三爷而言,还是很简单的。如浏览器禁止访问,请换其他浏览器试试;如有异常请邮件反馈。  要是炼钢厂的产量,以及机床的精密程度,能够提升更快一点的话,像阿姆斯特朗炮那种后装炮,三爷也不是不能试试。  但不管怎么弄,压着同时代的人打,三爷还是很有信心的。  “那故事方面呢?”  “三爷您这个‘城困苍龙’的故事,您打算怎么讲?”  对于三爷,金蛤蟆是无条件相信的,既然三爷都说了,自己的炮没问题,那金蛤蟆也就迅速转移话题,不在炮上面多做纠结。  “不讲,我们演。”  造炮造船,三爷没问题,装神弄鬼,三爷也很精通。  “演?”  金蛤蟆一愣:“三爷,您打算怎么演?”  “自然是找专业的人来演。”  “蛤蟆,你去派个人,到县城西南边的清风观,把里面的柳山老道叫来。”  虽然三爷也有个牛栏山,红星观,道士罗真人的名号,但当着全县人装神弄鬼这种事儿,他还是打算找个脸皮厚的来,毕竟他好歹也是县里的大老爷。  ~~~  金蛤蟆的效率还是非常高的,不过一个时辰的时间,柳山老道以及他的几个小徒弟,就被带到了三爷面前。  “小道柳山,见,见过大老爷。”  上次见面的时候,三爷是假道士,柳山是真道士。  这次见面的时候,三爷已经是正儿八经的海清知县,兼海清千户,兼市舶司提举了,而柳山还是一个道士。  这可能就是人生吧。  看着一躬到地的柳山师徒,三爷笑着抬抬手:“老柳,不必整这些客套的,咱都多久的老相识了,把这里当自己家就好。”  “小道不敢。”  看着已经鸟枪换炮的三爷,柳山心里那叫一个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