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五十章我们走在大路上(四)(2/7)

作者:老山活着
系有关。首先中国一直就是个宗法国家。从西周开始,家族的等级序列就和国家政治统治的行政序列合二为一。宗主就是国君,家即国,国即家。家族制度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经历了一个不同于世界大部分国家家族制度的历程。长期以来,”家“与“国”不但没有紧张对立,而且“家”居于政治之上,”家”、“国”不分,和谐融洽。

更现实的原因是,农民在精神心理和生产生活中,对宗族的依赖和需求则是造成这些年来农村宗族势力抬头的两个直接的主观原因。在传统的宗族文化、宗族意识和宗族情感中,蕴含着中国农民的“本位性”的需求。即对于“类”的认同感、归属感的需求,在这里对同类的认同即是对同族的认同和归属。

这种认同和归属是宗族在长期的祭祀、拜祖活动中,推崇和神话血缘关系,提倡宗族意志的结果。在个体看来,宗族是自身的根,是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祖训、族规等宗族的制度规范高于个体意识,是自己必须无条件服从、不可抗拒的“共同意识”。在精神心理上,个体自觉地以宗族为归属,希望祖先保佑,恩赐幸福,同时积极靠拢族人,投身宗族活动,以求得精神、心理上的安全和满足。

这种宗族心理使得族人即使远离家乡,也与宗族乡情心心相印。说句实话,这种传统既有利也有弊。比如开发南美和北美。在海外领地的汉人社会中,宗族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比如这次打官司的祖家所在的加州新临汾镇发展的如此快,就很说明问题。

这既使得大明帝国在海外拓殖行为效率高,因为抱团,对付外敌时战斗力也最强。这一方面显示了宗族心理的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又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宗族的认同感。特别是近些年来,许多农民面对快速变迁的工业社会,失去了“主心骨”,感到无所适从,精神上漂泊不定,这种心理上的空虚和失落为他们家族意识的复兴起到了极大的催化作用。

根据锦衣卫的调查报告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在大明帝国农村各地越来越多出现的建宗庙、修家谱以及由家族组织的各种节庆,正是宗族发挥情感功能的反映。?农民不仅在精神心理上对家族有一种归属感,有一种依赖和需求,而且在生产和生活中,也迫切需要族人间的互帮互助。

农民卷入商品经济大潮之后,感到一家一户的力量非常弱小,他们希望得到帮助,寄希望于朝廷的地方行政组织,但乡村组织不少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无力为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不得不把希望转移到族人的联合,或宗族间的互助中。

于是宗亲便成为人们寻求生产和生活互助的主要对象和联系家庭之间的纽带,成为生产和生活的一种特殊利益集团。随着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家庭在生产、生活中地位的加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群体再度发生作用就难以避免。

总之,宗族势力作为华夏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在农村的重新抬头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等一系列复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朱厚炜虽然是个穿越者,但他也并非是无所不能的!这么复杂的社会问题,他真的还是拿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加强“国家的意识”他从五十年前就开始有序的进行,不能说没有一点效果。

用一句话说,在当今的世界上,如今的大明帝国是国家意识最强的国家。但是在很多大名老百姓心中,尤其是农村,”家“与”国”从属关系还是根深蒂固,这其中甚至包括很大一部分朝廷官员。

针对上面的情况,老王爷朱厚炜还是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朱厚炜认为中国农民力量的弱小和分散,在面对国家机器和天灾人祸时,有联合起来的必要,宗族组织是他们的习惯选择,是他们为寻求共同利益保护的联合。再加上市场经济实现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