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四章 担当生前事(2/3)

作者:何常在
在写一首词: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是韦庄的《菩萨蛮五首》其中之一。 “当时年少青衫薄……”夏祥若有所思地笑了笑,“如今的崔府尊可是大权在握,锦衣在身,而下官依然是年少青衫薄。” “年少不怕青衫薄,只要努力,终有一日也会衣锦还乡。”崔象放下毛笔,十分满意地欣赏了几眼自己的书法,“怕只怕,年少之时不但青衫薄,连眼光也短浅。” 夏祥知道要言归正传了,忙束手而立:“下官洗耳恭听崔府尊教诲。” “本官怎敢教诲你?你的先生可是大名鼎鼎的李鼎善,本官无论学识还是名气,都不及李先生的百分之一。”崔象来到夏祥近前,上下打量夏祥一眼,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夏县尊师承李先生,小小年纪却又比李先生更圆滑世故,日后前程不可限量,堪比冯道之才。” 夏祥假装没听懂崔象话里话外的嘲讽,惊道:“崔府尊怎会知道下官的志向正是冯道?” 许和光和杨江顿时一脸鄙夷之色,二人相视一笑,笑容中满是讥讽。 冯道本是五代十国之时的传奇人物,大夏之前对他评价褒奖为多,但大夏之后,多有贬低。当朝泰斗司马饰骂他不知廉耻,欧阳明说他是无耻之尤,连车说他是奴才中的奴才,就连苏确也视他为缺乏廉耻观念的小人。 是以放眼大夏,提及冯道之名,无人不咬牙切齿,痛骂他为奸臣逆子。 但夏祥却对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的官场不倒翁冯道极为推崇,视他为为官之道的最高境界。 其实说来夏祥对冯道的认知,也并非一开始就认同冯道的处事之道。在中山村时,他深受李鼎善影响,也觉得冯道是不知廉耻的无耻之徒。后来进京赶考,一路上见识了民生维艰,又亲历了朝堂争斗,再到被星王打压,到了真定,又历经诸多事情,步步为营又步步危机,直到今日,崔象还不遗余力地处处刁难,更有星王想要对皇上不利,还要将一切后果都推到他的身上,他才真正理解了冯道的所作所为是怎样的不易和伟大。 “呵呵,哈哈,本官怎么也没有想到,夏县尊的志向竟然是冯道,当真让人惊讶。”崔象忍不住哈哈大笑,冯道在大夏是人人唾弃的败类,不管是新法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视冯道为寡廉鲜耻之人,“夏县尊真是别出心裁,居然以冯道为荣,让人佩服。” “下官也着实敬佩夏县尊与众不同的品味。”许和光抿着嘴,一副想笑又不敢笑的样子,眼神之中却透露出明显的嘲笑之意。 杨江更是直接将头扭到一边,偷笑不止,笑容中除了戏谑、嘲笑,还有轻视。 夏祥将几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也不恼,淡淡说道:“崔府尊,下官知道大夏许多人对冯道的评价不高,不过别人的看法并不影响下官对冯道的推崇。” “哦……”崔象的兴趣更浓了,“夏县尊推崇冯道的圆滑还是他一生历经五朝十二帝的数典忘祖,不知廉耻?” 夏祥身受儒家思想影响,自然知道冯道之所以被人所不耻是冯道有违儒家的“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他不慌不忙地说道:“纵观冯道的一生,处处体现了他的悲天悯人之心。他一心只为苍生求饱暖,担当生前事,不计身后名。他虽为儒生,对佛道学说也有涉猎。从小见惯连城烽火、乱世流离与生死无常,又饱受佛道出世观念的熏陶,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所以他的境界之高,非我等俗人所能相提并论。” 此话一出,崔象脸色微露不满之意,许和光更是脸色大变,他冷冷一笑:“夏县尊要替冯道说话也并无不可,不过不必贬低今人吹捧古人,就让人不齿了。” 夏祥点头,似乎很赞成许和光的话:“许县丞言之有理,将别人踩在脚下自己才能爬到高位,古往今来一惯如此。今人贬低冯道又何尝不是借冯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