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86章 惊讶(1/2)

作者:微微安心
小于主动提起了小龙虾的发展,果然朱记者的兴趣就上来了,“那么这小龙虾到底是谁发明的?是合作社最先开始的吗?”

“是的,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合作社的发源地——徐店镇韩家冲的杨同志为了给乡亲们创收想出的点子。* 后来他们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并且很快就开始把小龙虾推广到了其他地方。”小于说道。这全部都是实话,本地人都知道,根本不用朱记打探,随便问一个人就行——比如刘大厨。

他被叫过来的时候得知问的是小龙虾的起源,一边用抹布擦手一边朗笑道,“可不是小杨想出来的招吗?那时农村里穷得很,她家也不富裕,哥哥要考大学都没有钱交学费,不得已才想出的法子。”又毫不在意地说,“办法是她想的,味道什么的是咱们一起讨论的,我还是在她的启发下想出来的呢,可惜她不是做餐饮的,被我抢了风头!”

朱记者的兴趣上来了。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为了挣钱个哥哥交学费,把主意打到了农田里的害虫——小龙虾身上,然后开创了一个庞大的小龙虾商业帝国……怎么看都很有故事啊!“那么这个杨同志现在在哪里?还在韩家冲吗?”

月的农村是最繁忙的季节,一年当中最紧张的“双抢”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朱记者一行人走过的地方,无不见农民们在地里辛苦劳作,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杨师傅早年间也是下过农村的,见状感叹道,“农民们苦啊!最热的时候做着最繁忙的农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人那是肺腑之言!”

朱记者也感到震撼。她不是孤陋寡闻的人,当然听说过双抢。但是纸面上再多的渲染也没有亲眼看到的震撼,大热的天,毒辣的阳光下坐在车子上的她都吃不消,农民们却全部在日头下辛苦劳作,挥汗如雨……她担心地问道,“现在农民们年收入多少?这样辛苦应该得到回报!”

城里的年轻人不知道人间疾苦,小于却是农民出身,闻言答到,“这些年好多了,自从分田多户后也不愁温饱,年底也有一些结余。早年间公社的时候,一年上头都是这么干的,搞不好还要饿肚子!”其实现在农民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每年还要缴纳公粮,上交提留(农业税),都是很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省城的记者面前这些话的不好说的。

“那还好……”一路走来,朱记者发现农民的房屋也都比较陈旧,大多数都是草房,但也有很多刚刚建起来的砖瓦房,有的还正在建设中。这些新建的房屋和农民们干劲十足的劳作,也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趋势。

走过前面的两个乡镇,情况大同小异,而进入更加山路崎岖的徐店镇时,却明显看到了不同。首先山更高了,大片大片的田地没有了,只有在山脚下的冲击平地才有一些很分散的土地,这时也没有热火朝天的农民在劳作,有些种的也是水稻,最多的还是大大小小的大棚。

“这里就是徐店镇的,现在全部都参加的合作社,种植的农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安排,是没有双抢的。”小于介绍到。虽然看上去并不忙碌,但是徐店镇的农民看上去却比之前的乡镇好得多,眼中所见清一色的都是新建的砖瓦房,甚至有很多新式的小洋楼,在山林之间点缀着,特别漂亮。

摄影杨师傅按捺不住让司机停车,下来找了角度拍了不少照片,“这样的构图很美!山峦叠翠间白墙黑瓦,农民的新气象在山水之间更加鲜活了!”

不得不说,进入徐店地界后路难走了很多。全部都是盘山公路,陡峭的坡道一个接着一个。路况不好,离县城又远,怎么看都是个贫困闭塞之地,很容易想象到以前这里人们的贫苦。但是又不得不承认风景这边独好,郁郁葱葱的山林间,只要一个转折,就能够看到清澈的湖水点缀在群山之间,山水相映,十分秀美。

“这些都是水,徐店山多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