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95章 漫漫长夜(2/3)

作者:东风暗刻
父子俩你一杯、我一盏,又说到了尚令的问题。

“唐因隋制,以中令、侍中、尚令共议国政,称之为宰相,但后来,以朕曾为尚令,臣下避而不敢居,于是以左仆射为尚省长官,其实,”

皇帝说,“这只是个托辞罢了,真正的原因是尚令品位太高,权势过于的重啊,朕无合适人选,绝不轻易授人。”

李治在琢磨皇帝这句话的意思。

“自周以来,‘辅弼天子’一直是历朝设置宰相的一条不刊之法。一个好宰相乃是天子的膀臂。但相权坐大、炙手可热的权势又触犯了‘仆大妨主’的天条。”

太子道,“是呀,远的不说,前隋的尚令杨素,便导演了的皇位易主的事情。若非他居位弄事,前隋也不会这么快亡掉。”

“你读过后汉,后汉尚令的权力几出皇帝之右,当时的三公、列卿车马行于道路,遇到尚令车驾均须回车避让,不得卫士传呼不敢过去。尚令权重如此,朝政又岂能不出大事!”

太子道,“隋代尚令统领六部事务,权兼议政、执政双重角色,在三省宰相中地位独尊,被称为‘真宰相’,而如此重职,也真是不能轻易予人。”

高祖起兵攻占长安,扶立隋帝杨侑时,曾自任尚令。

次年,高祖被晋为唐王,又以长子建成出任尚令。

立国后,建成被册立为皇太子,便由秦王继任尚令。

这样,父子三人相继垄断了尚令职位,始终不肯将此职授于异姓大臣。

这种做法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唐初尚令的地位得到了强化。其实,这是一种假象,皇族亲任尚令的背后,隐含着削夺尚省权力的意图。

太子李治联系此后尚令虚置多年的事实,不难明白这中间的奥妙。

而表面上所说的,因避讳皇帝曾亲任其职、而不委任尚令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

自古子避父讳、臣避君讳。

高祖既已做过尚令,贞观皇帝身为儿子就该依礼避让、不再出任。事实上皇帝在秦王时便继任了父亲曾担任过的尚令,岂不有悖礼制?

贞观朝,几乎是在尚令被虚废的同时,左右仆射也失去了昔日想当然的宰相资格,仆射必须加衔、方可行使宰相职权。

比如加“同中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之衔,这样才算作是宰相了。

皇帝道,“尚省在三省之中独领风骚,不可不抑!因而自高祖以来,一向是将枢密事宜悉委于中省,而八座之官仅仅是按着议定的章程、去执行而已。”

八座之官,指的是尚省左、右仆射,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尚。

“正如父皇所言,我们一直在抑制尚令之权,又许久不设此职了。那么高峻的出任,是否意味着父皇已彻底看准了此人呢?”

贞观皇帝又饮了一杯酒,寻思着这句话该怎么说。

向来是君强则须宰相弱,而君弱则须宰相强,两者都强则势成水火,都弱则万事不举、朝纲不振。

太子仁孝有余、而决断不足,这才是他立意要重新委任尚令的原因。

但皇帝怎么能当着太子的面说出来呢?

“嗯,朕几乎已经看好了!此人每次行事,都甚合朕意……朕相信,一个人要刻意地去装,不可能事事装的好,但高峻自出道以来的所行,事无大小,朕至今竟然都是满意的!”

他没有说的是,趁着自己身体尚健,对尚令高峻的考察自然可以接着进行下去。

大事须及早,这也是他急着委任尚令、而退身至翠微宫的原因。

如果不幸、在接下来高峻被他发现品行不端,那么,哪怕是坐镇在翠微宫中一年、两年都不问朝政,皇帝相信也没有谁、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