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希望你们好自为之。”>
说完,朱瀚头也不回的离开,留下一众学子站在原地凌乱。>
紧接着,朱瀚去了另外一个学士、学子们聚集的地方,然后把他在大理寺说的话又重新说了一遍。>
这些话虽然谈不上什么高谈阔论,但却很务实,朱瀚说的都是大明接下来的国策,开科取士也会影响到学士、学子们接下来的命运,话已经说的很透彻,学士、学子们如何选择,那就不是朱瀚能左右得了的了。>
……>
北平府。>
作为前朝蒙元的国都,北平府的读书人还是非常多的,加上朱瀚和朱元璋想要让朝堂官员的祖籍达到一个均衡,所以在开科取士的时候,朱瀚和朱元璋下意识的会增加一些北方学子的数量。>
齐鲁和北平,算是大明北方两个很关键的地方,进士榜上这两个地方的北方人占了九成之多。>
这也从侧面说明,南方的人更加富饶,江南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即便有朱瀚和朱元璋在侧面的帮助,北方的学子在进士榜单上的名字越来越少。>
对此,北方的学子非常不服,他们不觉得朱瀚和朱元璋有什么问题,而是南方的学派派系太重,他们就算想要在学术上交流也非常困难。>
不过,现在却有了赶超南方学派的机会。>
到海外去当官!>
应天府中,朱瀚痛斥学士们的话传出来,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北方的学子也知晓了这件事。>
朱瀚要让读书人到海外去教化海外土着,让他们学会四书五经,让他们从语言和文化上,变成‘大明人’,和这一消息一同传到北方的,还有那些受征召的学子不愿前往海外的消息。>
北平府的学子们一听,立刻来了兴趣。>
这是机会啊!>
很快,就有领头人把一众同窗聚集在一块,商量着前往海外当官的事情。>
去海外……>
合适吗?>
有些人不是特别的想,他们认为自己一旦前往海外,就会天人永隔似得。>
“为什么不去?这是我们北方学派一举超越南方学派的巨大机会。”>
带头的人有些豪气,也带着振兴北方学派的重担,大声说道:“诸位同窗,我们都知道,英王和陛下对我们多有照顾,可南方学派可恶,将我们当成敌人,学术辩论时,他们连参与都不想让我们参与,长此以往下去,我们哪里还有机会和南方学派平起平坐?”>
“那,那我们当如何?”>
“自然是去海外!”>
带头的学子回答的斩钉截铁,然后又说道:“我听闻,海外的官员与国内的官员不同,海外更重实际,海外的土着不懂文化,需要身体力行的去做,教他们读书识字,也要教他们耕种,教他们发挥最大的能量……这些事情,我们做起来会比南方学子更具有优势,因为我们的动手能力,远远超过南方学子。”>
北方的读书人,大多是穷苦出身,他们要一边劳作一边读书,所以在动手能力这方面,他们是比南方读书人厉害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他想出超越南方学派的办法。>
要另辟蹊径,从文化上他们不如南方人,可另辟蹊径、弯道超车这方面,他还是非常自信的。>
“诸位同窗,我北方学子能不能在南方学子身前昂起头来,就看我们在海外怎么做了,不管你们去不去,我是一定要去的!”>
带头人攥紧拳头,“我不想被他们压一头,再这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