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百一十六章 出使(3/4)

作者:夺鹿侯
稍有懈怠,八旗便万劫不复。

他根本不可能和大明议和。

但是偏偏,议和,是大明君臣心照不宣却人人都愿意相信的事。

大明即将被自己压垮,它太需要喘口气了。

以至于黄台吉对大明言必称和,却攻伐不停,还天天责怪大明议和不真诚。

就这么简单的招数,却让大明三番五次地上当,次次在开战前夕被分化。

这次也不例外,有些朝臣是真信了黄台吉打算议和,更多人则怀着自己的小心思,在站位上支持议和。

但崇祯还是不信黄台吉真打算议和。

或者说他不是信不信的事,而是根本不想信,也拒绝分析。

他出了名的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说什么,他只在意刘承宗从蓟镇边外南下的可能性。

兵部尚书张凤翼在这时候给崇祯打了一剂强心针,非常坚定地告诉崇祯,刘承宗到蓟镇边外,不可能是为了打大明。

因为潼关、武关在手,从关中发兵湖广、河南,远比绕道蓟镇攻打京畿收益大得多。

更何况,即使不从潼关发兵,就要跨过黄河打山西,那从宣府边外直接南下,也比攻打京畿强得多。

毕竟京畿这条路没有补给线,不论怎么看都是兵行险着。

兵部对刘承宗以前的一些战例挺熟悉,认为刘承宗统兵虽然善战,但确实不爱弄险,也很少用阴谋诡计。

不过张凤翼也提醒崇祯:“陛下,是少用阴谋诡计,不是不用,因此三协仍应小心防范,不可撤防。”

他口中的三协,就是蓟镇延边的三协十二路驻军。

这个方向原本驻军额兵非常多,实际上已逐渐成为四镇,即蓟州、密云、永平、昌平,兵额最高达到十四万之巨。

后来在崇祯登基之初,因军饷不济,蓟镇兵额大幅裁撤,引发兵变,到如今蓟镇只有三万余守军,还没万历时期的蓟镇战马额数多,那会马都有四万多。

崇祯稍加思索,琢磨确实是这样。

刘承宗那样的人,是什么东西都节制不住的,崇祯也不敢抱着刘承宗就真没有在蓟镇抢掠一遭的想法。

毕竟这年代抽象的事太多了,舍近求远也不会让人感到太意外。

“如此一来,调粮的事情要放一放了,不。”

崇祯刚顺着张凤翼的话说罢,立刻就改了口:“不,还是先让钱部堂持诏出使,内臣这边,就让止虚子同去。”

曹化淳正在后头端着拂尘揣手侍立,听了这话跟被雷劈了一样,呆立当场。

他都快哭了:咋又是我啊!

曹化淳是真不乐意见刘承宗,倒也不是因为刘承宗待他不好,其实不算坏。

而且根据过去的经验,刘承宗对他也没太大兴趣,把他扣在身边的几率也很小。

但元帅府那班目无法度的凶神恶煞,咋说呢,在紫禁城里他只伺候崇祯一个,到刘承宗那满地都是需要伺候的崇祯。

出趟差心太累了。

可惜,他干的就是伺候皇上的差事,皇上让干啥就得干啥。

比起曹化淳的如遭雷击,钱士升倒没啥害怕担忧的,那朝廷重臣即将出使叛军的架子立马就拿起来了。

他甚至觉得,这是崇祯对李璡一事的让步,还叮嘱温阁老,他这边出使,李璡那边必须下狱。

温体仁笑眯眯:行,行,好。

温体仁对崇祯的心思拿捏得多厉害啊,他太清楚皇上的性格了。

过往发生的事情,让皇帝对自身眼光极不自信,偏偏强大的自卑心理又使皇帝格外傲慢,也就是刚愎自用,别人说了也不听,还会觉得丢面子,更加死硬到底。

这也是温体仁从来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
天生赢家[快穿] 奇门高手在女校 蚁的世界 西游签到五十年,开局斩猴王 都市魔戒 从小镇做题家到首席科学家 我真不是剑圣 我家顾总又作死了 万古神帝飞天鱼 我这剑仙有歪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