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气,很是挫败。>
实际上有些话他没有说,但他和刘承宗却有心照不宣的默契。>
正如刘承宗知道,元帅府在卫拉特方圆千里之内打出一场大胜仗之前,卫拉特永远不会真正臣服。>
反过来也一样,在卫拉特能够威胁到莫斯科方圆千里的重镇以前,俄国人也不可能停下向东的脚步。>
但此时刘承宗的心情很好。>
巴图尔珲台吉对西伯利亚的地理、对俄国人的情报掌握,比他想象中要多得多。>
他饶有兴趣地问道:“他们的行军方式是什么,军队规模有多大?”>
“他们到一些地方沿河流修城寨,木质的城寨上有塔楼,易守难攻;冬季他们用桦树做的雪橇快速行军,雪化了就用船,有小船,也有六七丈长的大船、船上有五六门五六百斤的炮,叫寨卡。”>
戴道子说着摇摇头:“大帅,我不知道寨卡是啥意思……珲台吉说,军队规模大概四百守堡,大队行军则倾巢而出,一千五六百人,枪炮具备,装备精良,服色杂乱。”>
刘狮子听着缓缓点头,在心底刻画出一个属于沙俄远征队的形象,强悍的士兵、精明的统帅。>
他刚刚结束跟卫拉特的战争,面对面同和硕特部为主的卫拉特军队打了整整一天,了解卫拉特军队的成色。>
不说有多强,至少诸部有凝聚力,顺风能打逆风能扛,有妥善指挥的统帅、英勇作战的将士,该有的兵器有、该有铠甲也有,是一支正规军队。>
军队只要能满足最基本的条件,对上同时代任何军队,就都是有可能胜利的。>
‘可能’很重要,比如敌方将领不聪明,断水断粮来打仗,就可以胜利。>
像过去摆言台吉的军队,浩浩荡荡拉出来几千人,铠甲不到一百领、铁刀也就几百柄,箭簇不是石头就是骨头……对上任何一个大国的正规军队都得挨揍。>
哪怕是断水断粮的明军,照样能把他们打得满地找牙,因为认识刘承宗以前的摆言台吉,军队能对标的实际上是李万庆罗汝才的农民军,不是正规军。>
像这种一千多人规模的远征队,如果敢在天山北麓跟准噶尔硬碰硬,就算一年来十次也得被准噶尔吃得连骨头渣子都不剩。>
但借助沼泽与河道的地利,仅仅一千多人,就能和准噶尔这种能动员数万牧兵的大部落分庭抗礼,甚至一点一点蚕食土地。>
其实在此之前,刘承宗脑海里的沙俄远征军形象,是一群勇武、不怕死、野蛮的哥萨克骑兵。>
但今天跟准噶尔台吉谈完,刘狮子推翻了这个印象。>
他们非常聪明,讲究战略战术。>
草原和平原是骑兵的天堂,草原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河流,因为马要喝水,而且喝水特别多,所以谁掌握着河流,谁就能控制草原。>
“怎么样?”刘承宗饮了一口奶茶,笑容灿烂地拍手问道:“有没有回去打进沼泽,把他们的堡垒都烧掉的想法?”>
听见他这句话,巴图尔珲台吉非常疲倦地笑了笑,缓缓摇头:“这么多年了,他们也干不出什么,反正正面作战他们很难取胜,在做好准备之前,我不打算再跟他们打了。”>
说罢,他仿佛又重新燃起斗志:“如果有需要,我会再进攻秋明一次,震慑他们,然后全力对付哈萨克的杨吉儿,等拿下杨吉儿,我就能一路向西,威胁乌拉尔山西南的乌法,那是他们的重镇。”>
“有志气!”>
刘承宗夸奖了一句,但他心里对巴图尔珲台吉的计划并不是那么的赞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