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宗踏上安化塬。>
在庆阳府以南,有天下黄土最大的一块塬面。>
从北向南最长二百二十里,东西最宽达到百里,东西在马莲河、蒲河之间,南面则以泾河为界,横跨庆阳府与宁州一带。>
杨鼎瑞在来了的路上,给刘狮子讲了很多关于宁州的事。>
说这里地势平坦,曾是周朝开创基业的地方,号称陇东粮仓。>
过了驿马关再往南走,策马立于山上放眼望去,平坦大塬看得人不胜欢喜。>
但行进其间,却并非如此。>
大块相连的荒地生出野草,山间梯田甚至生木成林,看不到半点粮仓影子,反倒让刘承宗觉得这里打过什么大仗。>
所遇村里,尽为废墟,只有矗立的堡垒周围,才有一望无际的熟田。>
“这怎么回事啊。”刘承宗打马行进在尺高的荒草堆里,甩着马鞭问道:“人呢?”>
旱灾荒了地很正常,可不应该荒成这个德行,就连靠水的地方田地都荒了,还有些地方分明是收割过后的熟田,却也没有人的踪迹。>
除了那些堡子,就好像进了无人区。>
小钻风倒是高兴了,撒开长腿在野地里乱跑,高兴得直打滚儿。>
眉把总就不一样,自有军官气度,坐在红旗屁股上,爪按长弓昂着脑袋环顾左右,俨然领导视察。>
宁州土寇胡三柞在前持柴刀劈路,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回过头喘两口气笑道:“大帅,宁州有人,只是都跑到山上避税,挖个地洞苟活,等夏税完粮,他们就冒出来了。”>
刘承宗干脆也翻身下马,撒了缰绳往前走,红旗在其后亦步亦趋。>
他问道:“这儿为啥会变成这样?”>
陕北的荒山秃岭,刘承宗见得多了。>
平坦土地在这是稀缺环境,就黑龙山刘家峁那地方,一小块平地,老百姓也要给它种上粮。>
可在这儿?>
上万个刘家峁那么大的土地连成一片。>
这么好的地都扔在这,没人种,刘狮子还以为出国了呢,这是中国农民能干出来的事儿?>
“哎呀,咋变成这样呢,大帅,这可说来话长。”>
胡三柞从来没跟刘承宗说过这么多话,他组织了一下语言,道:“朝廷有仨地方重税,苏松、江西、宁州,分别是张士诚、陈友谅、李思齐。”>
“最初在洪武年,比之庆州四邑,宁州赋税高一倍;宁州的粮要供给宁夏等地一八仓,百姓供不起,官员就说交银,别的地方一石粮能卖八钱银。”>
胡三柞抬手道:“宁州小米便宜,一石粮只能卖四钱,结果纳的更多了。”>
“万历爷加赋,合水、安化等地一亩加四厘三毫,宁州不知道为啥被加了七厘四毫,反正越加税,种地的人就越少。”>
胡三柞说着乐了,俩手一摊道:“再往后加税就没用了,爱加多少加多少,以前宁州不到两万人,有一百多万亩地,如今我估摸也就二十万亩?”>
眼看到了饭点儿,目力之内不见炊烟,刘承宗失去了交谈的欲望,点头道:“找个地方歇着吧。”>
他实在没想到,在自己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宁州,居然会是这般模样。>
多好的地方啊,硬被收税收废了。>
越收不上税、越要加税、越加税越没人种地,珍贵良田全部成了荒地。>
当然夜晚,他们宿于董志镇的塬上,周围肥沃土地野草生得茂盛极了,荒凉的啥也没有,只有一南一北两座堡子,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