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
像是有些攀山电影里面在珠峰大本营朝上那样的搭建帐篷,哪怕只是简易版本的,也简直是拿观众们当傻子弄呢。
寻找合适的地方、清理地面的积雪、平整地方、顺带着防范强风吹飞帐篷、强降雪压垮帐篷……这些都是很麻烦的。
古代帐篷又不像是现代那么的方便。
哦,对了。
如若是人多的话,一般会建成蒙古包那样的毡房,这样在中间烧几个蜂窝煤炉子,就能为数十个人取暖。
实在是没有帐篷,他们只能直接搭建小木屋,那个显得更加麻烦,安置柳铭淇等一群人还行,以后两万人来了,哪来那么多的木头可以用?
况且就算是有那么多的木头,为了这些人一两个月的住宿,就砍伐那么多的树木,会对整个新野的生态系统带来多大的伤害?
这完全就是不可行的。
这也是一直以来,这群工人们去做工的时候,都是睡的帐篷的主要原因。
现今有了蜂窝煤炉之后,冬天再用帐篷就方便了许多,不会像是以前大家必须蜷在一起相互取暖才行。
……
忙完了手上的一切,等到第二天早上,一行人才骑马坐车的出发。
依照现代的距离,帝京城到新野是三百六十公里,还是修好的高速公路的情况下。
大康倒是有点好处,那便是帝京城到襄阳是有直接连接的官道的,新野地区也是有官道穿过。
这便大大的节省了时间。
有了官道,现在京畿地区又没有下雪,柳铭淇等人赶一点,花三天时间应该足够。
不然接近八百里的寻常道路,想要在古代走完,十天十夜都不足为奇。
用信鸽传递信息倒是很快,人家平均速度是一百公里每小时,八百里的路程,半天都要不到就飞完了。
等到人家吃饱了喝足了往回飞的时候,柳铭淇等人还没有走到三分之一的距离呢。
三天的路程,肯定不是随时随地都在奔跑。
人受得了,骏马也受不了,马车也受不了。
木匠和他们的工具,以及一应的后勤物资都乘坐的马车。
幸好朝廷已经安排妥当,每次遇到驿站都会更换精神满满的马匹,不然一天下来也跑不了两百里路。
到了第二天的晚上,一群人已经跑了六百里的路。
这一路的艰辛就不用说了,特别是坐马车的那群人,舒适度还比不上骏马呢,而且还得拼命赶路,他们一般都不敢吃多了东西。
也只有晚上的时候,他们才能多吃点饭。
柳铭淇还算贴心,每天晚上都让人烧了热水,加了白糖给他们喝。
白糖不但能补充热量,而且还可以提高心情的愉悦度,不至于心情不断低落,这样到了现场怎么做事儿?
匆匆的吃过了晚饭,坐马车和驾驶马车的人,全都去睡觉了。
因为走得充满和载重力的关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