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
“国师……”
“国师……”……
随着民众的欢呼,傲然站在烛九阴头上的决明子内心泛起了阵阵激动。低头俯视着跪倒在上京城街道两旁的人们,那种满足感难以言喻。看着城墙上注视着自己的熙宗完颜城,二人之间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嘴角泛起了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完颜亮骑乘着高头大马,准备代表自己的父皇迎接着国师的归来,此举意在深长,明眼人皆可看出海陵王对于现今这个毛头小子国师的不削。可是,这旱海良驹不仅在庞大的烛九阴面前显得格外渺小,而且被烛九阴身上散发出来的阴寒之气所震慑,来回踱步的马蹄竟然不听完颜亮的使唤始终不敢靠前,属实令完颜亮有些颜面扫地。熙宗完颜城自把鲁口中得知毕月乌星宿认主阿秋之后,便开始大喜过望,对于决明子的赞美已经达到了举国上下,为迎接决明子归来,刻意昭请回所有子嗣,举行祭天仪式,以保佑金国上下的国泰民安。
祭天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历代帝王都不敢懈怠祭祀上天。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子,率领群臣虔诚焚香,祷告国泰民安。据记载,中国早在周朝时就形成了完善的祭天仪式。每到冬至这天,周天子都要在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高祖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祭祀大致分为三类,祭天神、祭地祇、祭人鬼。这是人们尊敬神灵,感激神灵护佑,并祈求福报的行为。武帝初,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轮一遍。早在唐朝时期,祭天便成为一种只能由皇室进行的仪式。后来这种庄严的礼仪也被其他民族的君王所接受和仿效。熙宗完颜城便效仿汉武帝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上京城中,除此之日外,遇到大的政治事件也要去天坛祭天,如皇帝登基、册立太子、册立皇后、皇帝出征等。可想而知,对于迎接国师决明子,熙宗完颜城是何等的重视。
在祭天仪式中,最隆重的莫过于封禅。封禅是君主在太平年间或有祥瑞现身的特别之年才举行盛大典礼,一般只有作出大政绩的君主才有资格举行,如文武帝,唐太宗等人。而汉武帝也是熙宗完颜城一直视为楷模的君王。封禅一般都是在泰山举行,五岳之中泰山最高,在此祭天,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受命于天。一直未能逐鹿中原,到泰山祭天,这也成了熙宗完颜城的一块心病。所以,封禅就是历代帝王强调“君权神授”的最庄严的礼仪。祭天与祭地是同时举行的。这时人们就有了对土地的崇拜,认为大地养育着万物,就像慈母一样,即“父天而母地”。《易传》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这便代表了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之大,具有无限性、永恒性,天可称之为父,天有四德元、亨、利、贞。天地之道是生成的原则,人之道则是实现的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天、地、人真正统一起来。其实,人与自然界本来是统一的,不能分离,这是天道法则之所在。
上京城门前露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祭天陈设讲究,祭品丰富,规矩严明。在上京城前共设七组神位,每组神位都用天青缎子搭成临时的神幄。上层圆心石北侧正面设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边圆锥形。第二层坛面的东西两侧为从位“日月星辰和**风雷牌位”,神幄为长方形;神位前摆列着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豕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单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种礼器,就多达七百余件。上层圆心石南侧设祝案,熙宗完颜城的拜位设于上、中两层平台的正南方。上京城门前正南台阶下东西两侧,陈设着编磬、编钟、鎛钟等十六种,六十多件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排列整齐,肃穆壮观。日出前七刻,时辰一到,会宁府乐师鸣太和钟,熙宗完颜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