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三十五章 苦字言不尽 第三节 精锐尽失(1/3)

作者:寒潭水一色
为啥41年和42年一分区的八路军们要天天行军,饿着肚子打仗呢?除了鬼子扫荡的规模前所未有外,战斗力直线下降是最大的原因!

1941年,经过37—38,38—39,39—40年三年苦战的杨成武,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你的老兵打掉了,没有人会给你补兵;你的弹药消耗了,没有人会给你补充;你的根据地被鬼子占领,没有人会另择一块地域给你,你只能干忍受着。

于是,1941年以后的一分区,无力再主动攻击鬼子兵,只能采取守势。这绝不像国民党所说的“保存实力”,而是兵员紧张、弹药困难、粮棉匮乏,不得已而为之。

总结一分区历史,一分区地盘最大的时候,是在1937年底。而一分区兵员实力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时候,是在1940年5月,百团大战、或者“石太铁路破袭战”之前的那段时间。那时的一分区经过1938、1939连续两年接连不断的伏击战、偷袭战的胜仗积累,部队的集训整合,兵员齐整、弹药充足,军装、粮食等物资储备也达到相当地步。

百团大战的最大特点,是八路军一改自己原来一贯战术所采用的伏击战、偷袭战的原则,开始对鬼子坚守的据点搞攻坚战。要一群心眼实诚的山里人走出自己熟悉的大山,放弃自己打伏击的长项,顶着鬼子的枪冲锋。

鬼子躲在暗处,训练有素,枪法准确;而进攻的八路军在明处,事先并没有进行过任何进攻鬼子据点的训练。进攻鬼子据点的部队怎样配合?怎样躲避?如何组织火力进行掩护?对八路军来说都陌生的课题。其结果,只看见进攻的八路军战士在鬼子的枪口下面一片片倒地,再起不来。这是不是以己之短,攻敌所长?

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正太铁路破袭战,一分区主力一团因为支援太行八路军“打顽”。此时还在从太行地区返回晋察冀的半路上。所以破袭战阶段,一分区仅出动了一个三团攻打井陉煤矿。因为带有突然袭击的性质,出其不意,所以三团仅一个主攻营损失很大,其余的部队元气未伤。

但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涞灵战役阶段就不同了,小鬼子已经有了防备,将几个分散的据点放弃回缩,鬼子兵积少成多,聚集在一起。八路军出其不意的优势没有了。

八年抗战期间,不仅是晋察冀八路军。凡有八路军的地方。在主动打鬼子方面。最上策的战斗还是打伏击战。以自己绝对优势的兵力,在自己熟悉的山区根据地伏击毫无防备的鬼子行进队伍,为八路军战术首选。而且以伏击战斗力最弱、缴获最丰富的鬼子运输队为最佳目标,伏击的八路军收获最大。

39年底。一分区集中全部家底的所有主力部队打雁宿崖、黄土岭,与鬼子主力面对面交锋还在其次。因为这样的两场战斗,影响虽大,但自己损失也大,缴获却很少,所以显得得不偿失。只能被称作“中策的战斗”。

中策的战斗中,也有缴获很大、损失很小的战斗,比如,在经过充分的战斗准备和侦察之后。攻其不备,拔除鬼子防守的据点,1939年5月打大龙华,1940年8月打井陉煤矿就是这样。

下策的战斗,才是像涞灵战役那样。集中了自己的优势兵力,攻打鬼子防备森严的据点涞源县城、三甲村,特别是东团堡。因为你完全可以耐心等待战的出现,在鬼子行进的山路上,埋伏起来打他的伏击。那时你可以不必要付出这样的人力和弹药的损耗,也能够取得同样的战绩。

涞灵战役,二团打三甲村据点,三团打东团堡据点,都是两千余人的一个主力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