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二十六章声东击西 第四节 真话伤人(2/3)

作者:寒潭水一色
抗时间不会太长,效忠新的统治者的人会越来越多。

中国人不都愿做亡国奴,有没有敢于反抗的?当然会有,但无足畏惧。因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处在贫穷底层的中国老百姓谋生都困难,是不大在乎国家的安危的。知道爱国,有骨头起来反抗的都是些文人,而且是中国的极少数,难成大势。从北宋起,辛弃疾,只能在诗词中发发牢骚;岳飞、韩世忠,不必出就被“自己人”给灭了。最典型的是文天祥,百无一用是书生,最终只能是死路一条。明末清初,那些自以为“爱国”的文人士大夫,最后不是归顺掌权者就是隐于山林或埋名民间,顶多,搞出个“洪帮”、“哥老会”、“白莲教”的什么道门帮派,成不了气候。

结果,事实的发展果然如此。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战调子喊得震天响的29军十万人,数倍于日军的人数,为了保存实力,突然撇下平津不顾,全部南撤,连自己的老巢保定都不要了。国民党从中央军到地方军在华北地区总计八十万人,有的部队竟然连日军的影子都没看见就跑得干干净净。

近年来,网络上有人无耻的为国民党军开脱,说这是“拿空间换时间”,为的是今后的长远抗战。既然是抗战,就应该有个“抗”的样子,起码要拿枪打上几下。可你“抗”了吗?连日本军的面还没看见就跑得无影无踪,光知道祸害老百姓,跑不掉就干脆投降。

所以说,日本人在抗战以前的推断是很准确的。

好,现在来看,什么是“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这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日本侵华战争全面拉开之后。一小撮。名副其实的一小撮。总数不过两千人出头的一支军队,核心是没有国民政府正式身分的一个什么“八路军115师独立团”,持最简陋的武器,从陕西经山西进入河北。在山西、河北、察哈尔交界的那块最贫穷的地区,建立了一块抗日的基地。这个用于抗日的基地,日后被称作“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

当年,这一小撮人要做的,就是启发当地人的爱国精神和抗日热情。组织起来,拿起武器,抵抗入侵的日本侵略者。结果,得道多助。抗战八年过去,当初进入晋察冀交界处的那两千人,1945年发展到了武装起来的三十万人。而且是清一色的华北子弟兵。

回过头说话,如果1937年底,当年没有这伙红军改编的八路军过来,我华北大地遍布血性方刚的燕赵志士,难道就不能自己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吗?

当然能。抗战初期,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主要收编的抗日军队就是这些人的。比如赵侗的“国民抗日军”。王天存的“抗日别动队”,孟阁臣的“七路军”,赵玉昆的“十路军”等等。他们也打过鬼子,甚至是打鬼子的好。但当时更有可能的,是华北大地遍布“草头王”、“司令”满天飞。中国人拉起的队伍还没跟日本军打出个分晓,自己就先打起了内战。1940年1月华北治安军在北平正式成立,1942年发展到鼎盛时期近十万人,主要成员就是这些“假抗日”、“真扰民”的杂牌军队。也正是由于晋察冀八路军的存在,华北大地的那些有骨气的燕赵志士大都参加了八路军,华北伪治安军始终难成气候。

出于历史的惰性,也出于中国人固有的劣根性,积极参加抗战的始终只是一部分人,而不是全体中国人。很多中国人仍习惯用“旁观者”的意识,看着那部分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起来抗战。仿佛保卫这个国家与他们无关。

1937年秋,撤退到河北省晋县、现在的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