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章 大明造出犀利火器(1/2)

作者:唐大汉
崇祯看了奏折,内心十分焦急,但是表面很镇定。熟读明史的唐汉知道这是清军最后一次入关,大约1643年底退回关外。

“鞑子发兵了,要打仗了,各位爱卿都说说,有何良策!”崇祯语调平和的宣布了这个消息。

兵部尚书张国维,蓟辽总督张福臻、火器监监正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三营将军,大多沉默不语,最多含含糊糊,说一些事实而非的话来。一位自称是礼部尚书的老头子,竟然声称要德化鞑子,不可妄动刀兵,听得崇祯发毛,要不是看他年迈,就让他到前线,去德化鞑子。

看来讨论不出什么结果,当即宣布退潮,让大臣们退下了,单独留下了火器监监正,这位监正居然是为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让我大跌眼镜,我大明的三品大员还是白人,正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呀。经过王承恩的介绍,此人名叫汤若望,主持了大明红衣大炮的铸造。原来是鼎鼎大名的汤若望,哎呀,原来如此,这位汤若望想必大家都知道,初中的历史书上都有介绍,汤若望,南怀瑾等在明朝时候来到中国传教,受到明朝皇帝的亲笔题词。汤若望在明亡后仍在清廷任职,因历法一案几被处死。汤若望可是为大学者,天文,历法,数学,化学,物理等现代科学知识相当丰富。

哎呀,简直太好了,有了汤若望相助,我的科技强国梦一定会成功的。

鉴于汤若望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和内心第一感觉,崇祯选择相信汤若望,将现代TNT配方告知了汤若望,以及制作TNT的重要材料—硅藻土。让汤若望在火器监迅速赶制,好尽快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使用,崇祯画了一张木柄手榴弹的图纸给了汤若望。并要求为大明严格保密此配方,没有崇祯的允许不能泄漏给任何人。并嘱咐他TNT在没有吸附到硅藻土之前一定要保持低温,否则随时有爆炸风险。

“陛下真是天纵英寸,如此精妙的配方都能想的出来。”汤若望非常吃惊,在他的印象中,中国皇帝都是书法、诗文大家,对科学方面似乎近乎空白。“陛下如此相信臣,微臣定不辱使命。”

“好,太好了,这次抗清成功,汤先生记首功!”崇祯听后大悦。

“谢陛下,微臣告退,这就回去准备,召集人手,日夜开工!”汤若望的中国话说的毫无老外的感觉,倒是让崇祯听的很别扭。老外就是老外才行,这样老外相貌,国人发音,让我误以为被哪家野鬼附身了。

“好,去吧!”崇祯让汤若望离开了。

汤若望离开时已经天黑了,他没回复,直接去了火器监,立即召集匠人,准备材料,开始实验崇祯给的配方。不是他急着为崇祯分忧,为阻击清军准备火器,是想着验证配方有多神奇,是一位学者对科学的探索热情。经过一昼夜的反复实验,汤若望这位科学巨匠竟然成功的将**

这种19世纪中期诺贝尔先生的伟大发明被提前整整两百年,后来的历史学家都盛赞汤若望先生的*发明,为人类改造世界提供了利器,也让人类之间的战争开挂升级了。

第二天一早,汤若望向崇祯皇帝汇报配方实验成功。崇祯听到好,对汤若望大加赞赏。

“汤先生加快手榴弹速度,赶制样品,多多培训出制造作师傅来,配方一定注意保密,只能在京城火器监制作。”崇祯殷切的嘱托着,只要控制制作源头,就不担心这个技术优势外流。

“微臣明白,这就去办。”汤若望吃惊于皇上的缜密。

汤若望走后,立即让王承恩传令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一定要保证火器监的安全,一定不能让奸细换入,并严格检查火器监人员,不能有奸细卧底,如有问题,让他提头来见。

骆养性家族世袭锦衣卫,明亡后降清,南明使者来京,骆养性因私自前往迎接被清廷处罚,在天津任职期间为民请命。在历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