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41-142 南行篇 (V25)(1/5)

作者:西楼小楠
141扔了出来

大舆历十六年九月末,高祖皇帝元真查明宁古城毁城事件,公告天下,大概是这样的:

四月初,大舆四皇子元魍随大将军连成玉率大军围城宁古。四月中旬,四皇子单枪匹马闯城成功,宁古城,遂而破。于此战役,四皇子功不可没。

然,寇贼心不死。于六月初卷土重来。其时,军中松懈。

六月初二晚,寇烧宁古,屠城居民十万有余。

六月初五,三皇子元珲急调八万大军抵宁古城,虽救援未及,但总算没让贼寇逃脱,决战于城外。

宁古三日火燎,烟尘蔽日,尸骨成山,实乃大舆之不幸也。

而四皇子元魍,亦在此次战役中,失踪不见,下落不明。

当然,皇家公告不过是做给天下人看的。这里头到底有几分虚,几分实,天知地知,还有皇家人自己知道。

值得一提的是,三皇子元珲在写给京都的战报里,有如此一段:

宁古城一年未破,竟让四弟一举攻下;再联系及后贼寇返城,四弟却无踪影。实在很难让人不怀疑,他有里通外敌之嫌。望父皇明察。

太子元瑾与皇后力挺元珲猜测;德妃更是以失掉儿子为由,反讽皇后阴谋陷害;连成玉连同下属上表朝廷,为四皇子清白佐证;连明月也常在元真耳旁吹枕头风,四皇子从小便有为国大志向,不会做出这种辱没良心之事。

那些日子,元真一个头三个大,到哪里都能听到这两方争辩相争不下。

于是,他问身边伺候了几十年的胡安:“你觉得这件事真相到底如何?”

若说这皇宫里,元真最信任谁,大约就是胡安了。

不说少年时期,胡安就待在他身边了。只说这么多年来,胡安虽然也学会了这宫中尔虞我诈,却从来不会利用他自己的身份向帝王进献任何谗言。元真心里跟明镜似的,自然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要不,这胡公公怎么能多年如一日独得帝王宠,一直待在这大太监的位置上呢?

胡安低头想了想,恭谨回答:“涉及到几位皇子,奴才不敢妄言。”

元真道:“朕让你说,你便说即可。不管你说了什么,朕都不会责怪于你。”

胡安这才娓娓道来:“四皇子英勇善战,三皇子嫉妒嫁祸,或者四皇子本就存了其他心思,陛下现在虽然无从得知,但是就结果而言,这场战争,宁古城收回,宁王爷身死异处,也算是大捷。这真相到底如何,其实知或不知又有什么区别?几位皇子的性子,怕是陛下比奴才清楚。说不得这只是他们兄弟几个之间的一场小游戏而已。陛下大可不必烦恼,只待四殿下回归,便一切都可了解了。”

这话,当真就艺术了。

虽然没有直接说明自己站在谁那边,只让元真自己去判断。偏偏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几位皇子的性格。

确实如此啊。

三皇子元珲向来做事不用大脑,有勇无谋,怎么偏偏在这件事上能联想出那么多来?

难道真是元珲对这国家大事比较上心?或者是有高人在幕后策划!

胡安抬头偷觑一下上座帝王,果然元真脸色不是太好。

半晌,元真才神色颓然得挥手让胡安下去。

胡安退出御书房,斥下了随从小太监,自己一个人转了转。走了半天,一抬头,居然发现自己走到了初华殿门口。

他再捏了捏袖中那个装着金疮药的小盒子,眼睛眯了眯:那么精明的丫头,怎么可能出事呢?由那丫头一手调教出来的四皇子,又怎么会那么轻易输在这场王位争夺战中呢?

.

皇宫内各个心思有异,而引出这场风波的两个当事人,则在某个山深不知处的地方赏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