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9节头痛的哥俩,下(2/3)

作者:
脾气,泄了怒火才好。无论是为了孝道,还是为了老人的健康,都得这么做。赵公廉垂头等着挨骂,却没听到祖母继续发怒,只听到呼呼的急促喘息声,不禁担心地抬头瞧瞧,看到祖母瞪眼瞅着他,眼神复杂难懂,祖母的贴身大丫环正忙着抚背给老太太顺气。老太太咋发这么大火?在赵公廉的印象里,祖母有时候是很严厉,但他长这么大,还从未真受过严厉训斥,也从未见过祖母如此恼怒。(收拾襁褓中的赵岳那次,赵公廉不在家,没见识到老太太的可怕)他到底聪慧过人,又极了解祖母,转眼就猜到了原因,不禁苦笑。他很想委屈地对祖母:孙儿是您老人家一手教导出来的,岂会做出兄弟相残有违人伦这等败坏家风的恶事?弟弟去燕京收拾崔家,当初我也不赞同的。太冒险了。可我那弟弟是听劝的人吗?这世上除了我娘,谁能改变他的决定阻止他想干的事?俺真是冤枉啊!自从赵岳走后,这些日子以来,他也是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怕弟弟出了意外折在了辽国。但现在不能这么解释,也不是这个的时候。他赶紧道:“祖母、娘,都是孩儿不好,你们万不要动怒伤了身子。我弟弟绝对没事,已经从燕京开始返回,从那到清州也没多远,相信不用几日就能到家。孩儿也有详备安排。”这么一,果然祖母和母亲都舒口气,火气下降不少。张倚慧也知道幼子的臭脾气,冒险这种事,主要责任不在长子身上。她并没有老太太想的那么多,看着长子的眼神柔和下来,知道幼子本领高强,应该没人能害幼子,却仍然放心不下,暗暗祈祷幼子能安然无恙地回来,回来后一定要下狠心拘紧了……宁老太君却不会轻易放弃追究她最担心的事。但儿媳妇、孙子的意中人在,这场合不方便直接质问追查,就恨恨地拍拍桌子怒道:“家里家外有那么多能人,养着那么多高士,铲除区区一个仇家,需要你弟弟亲自出马?什么难事险事都要你弟弟来做,要那些能臣猛将做什么?摆着充场面好看吗?你这个当大哥的就是这么领导群伦,担负为人兄长责任的?你的能力本事担当在哪里?”老奶奶抡起棍子,一扫一大片,是真恼火了。年初的谶语东京案时,这个才智高人,那个能任事的猛人,却没一个用的。最危急时刻,还是孙子出手解决了这个空前大危机,不但把完全被动的局面神奇扭转了,还奇迹地保住了长孙的官位和老家的安稳。老奶奶可是熟知历史的。自古以来,凡是牵扯上谶预言皇权归属,触动皇家最根本利益和猜忌的家族,无论他冤不冤枉,对国家有多高的功勋,有哪个能得好果子吃?别继续安稳当官,享受权力和荣华富贵,就算碰到个特别贤明宽容仁慈的皇帝,那个家族能从官宦豪门沦落重归平民百姓苟且偷生,也已经是渴望而不可及的大幸。历史上无一例外的,事件牵扯上谁,谁得死。哪怕他是未来继承皇位的皇太子,都不行。老奶奶那么骂已经是强压着怒火,讲究涵养,委婉客气了。她怒气冲冲想的是,一个新国家都建立了,养了那么多人难道都是只能干事琐事的废物白吃饭的吗?什么难题都找孙子担着,这怎么能行。都瞪起眼,担起事来。否则有何面目称英雄豪杰。要敲打也得先敲打心爱的大孙子。老奶奶又喝问道:“公廉,你祖母当年怎么教导你的,嗯?”当年?这一当年,跨度可就大了去了。公廉不知老太太问的哪方面,也知道不用回答,老实跪着听训是正经。果然,宁老太君怒声道:“当年,你弟弟才这大。”着,伸手一比量高矮,正是赵岳一岁左右的时候,又怒气冲冲道:“我告诉你,你比三郎大了太多,论年纪差距几乎是差着一辈。我要求你要象长辈一样爱护弟弟,你是怎么做的?你做了什么?”“三郎正是年少气盛,冲动爱冒险的年纪。你这眼看着尔立之年了,长子年纪比你弟弟不几岁,儿女一群,还为官多年,当封疆大吏,统管文武数万,你也没成熟?也跟着你弟弟胡闹,就任他去辽国拿性命冒险?”“还敢瞒着长辈?我们今个要是不亲自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