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十八章回家,幸福的团圆饭(2/3)

作者:时雨凉
也就无所谓了。现在……多了儿子一家四口,再挤在这么个小院子里可不行!

“我猜那谁肯定没跟爹说什么好话,弄不好还责怪爹不孝,竟然抛弃四爷爷。”李君杨偷偷地附在李君苒的耳边小声地嘀咕了一句。

“同意。”李君苒头,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件事,有好奇地问道,“我听大小姐说,白鹿书院是有名的书院,每个学期在寒门仕子里就十个新生名额。哥,你说明儿你报名时,会不会遇到那个正安堂叔?”

李君杨眉眼跳动了一下,很不自信地说道:“不会……那么巧吧。”

“谁知道呢。”李君苒笑眯眯地开口道。

“年儿,柳儿吃饭了。”炒好了最后一道菜的李徐氏一边将菜盛了起来,一边招呼自家两个孩子赶紧去洗手。

“哎,来了~”李君苒没再理会李君杨,而是起身去打水洗手,准备吃饭。真不容易,终于能吃饭了。她早上在程府用过早膳后,也就是中午那会儿吃了一小碗假冒伪劣的所谓云吞面,之后别说吃东西了,连口水都没喝,饿死她了。

晚膳非常的丰盛,当然这个丰盛是相对庄户人家平日里的伙食标准来的。不大的八仙桌上,摆在正中心的是绿叶子蛋花汤,有一大海碗的土豆红烧竹溜,青菜炒豆腐皮,豆腐烧咸肉丁外加一碟腌萝卜条。

四菜一汤,很是家常,看似简单了一,可对于庄户人家,尤其并非农忙时节而言,这样的饭菜已经很不错了。

李君苒愣了一下,正当崔老婆子跟李正明夫妻俩以为她会嫌弃时,脸上已经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好香啊,闻着香味就知道肯定好吃啦。”

松了一口气的李徐氏为李君苒盛了一碗比较浓稠的米粥,而崔老婆子则端了一大盘馒头上了桌,二话不说,便将一个大大的白面馒头塞到了李君苒手里。

“喜欢,就多吃儿。”

李君苒留意到盆子里就只有她手上一个白面馒头,剩下的是黄橙橙的玉米面儿馒头,而最底下好像还有两个糙米糠馒头。那个糙米糠馒头,小七柳残存的记忆里,李君苒因为有读取到,所以印象还算深刻。所谓的糙米糠馒头,主要成分是稻米脱了壳最外面那层硬壳磨碎后,再加上玉米磨了多次后剩下的那残渣,说白了就是李君苒没穿越前,农村喂养所谓的土鸡土猪的饲料麦皮米糠玉米渣。

就这糙米糠馒头,小七柳跟李君杨在李家四房时,也只能俩人吃半个。李家四房全家十六口人,人口有儿多,尤其里面还有三个读书郎,一个半(李正国算半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读书本就比较耗银钱,更何况还要考科举,李小冯氏为了节流,自然只能从伙食上克扣节省了。小七柳跟李君杨俩人,虽说年纪最小吃不了太多,可因为亲爹李正民不受一家之主李平海的待见,连带着李小冯氏也视为眼中钉,自然别指望前头的堂哥堂姐伯娘们在吃饭时有所想让。

李君苒在心里默默地长叹了口气,忍不住感叹,低产的古代真真伤不起。其实,在袁大家没折腾出杂交水稻,尤其超级稻之前,那些个水稻亩产并不高,据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那会儿亩产最高的高产田也就是400公斤左右的产量。400公斤,若是换算成石,按天启朝这边一石约48公斤计算,也就是八石多。而天启朝这边,最高产的富田亩产也就四石多五石不到的样子,这还得赶上老天爷开眼,风调雨顺的好年头。

李君苒在自家庄园里倒也开辟了一小块地用来种稻米,用的是超级高产的稻种,两分地就收获了40公斤不到儿,都超过天启朝这边最高亩产量了。这些稻谷,李君苒收获后,跟自家那只没耳朵的光头耗子二一添作五,一人(鼠)一半后,便存进了仓库里。因为忙也就没来得及脱壳。现在看来,多亏了没脱壳,回头倒是可以考虑偷梁换柱,拿来当种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