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轩知道现在这些大臣里,最会用兵的就属杨鹤,听到如此布置后,也是很满意的,随即命令杨鹤总督京城内外的饿守御事务,统帅京畿各路兵马m/
夜晚,本应该宁静的北京城变得热闹起来,信使举着火把,骑着快马,四处的传递朝廷的命令,九门提督常炎林被从被窝里拉了出来,内心有些不满,心想什么事啊,三更半夜的把人拉起来。
等他看到圣旨后,脸色立马变得刷白。身为九门提督,他知道事关重大,他吩咐身旁的一个家丁,拿出一些银两,贿赂一下传旨的太监。那个太监收到银子后,立刻满脸的媚笑,了一些祝福的话后,就离开了。
常炎林把圣旨收好,立刻命令家丁服侍他穿好官服,收拾妥当后,他骑马直奔九门提督府,召集所有九门提督府所属的官员,安排城防事宜。而在京的一些高级官员也收到了明轩的通知。一个个像死了娘似的,有些官员甚至连夜收拾家中金银细软,准备跑路。
忠贞的官员也顾不得宵禁的规矩,穿戴整齐,都跑到**前准备见驾。;一些巡逻的兵丁看到内城之中大臣们来回的走动,想上前劝阻,现在是宵禁时间。可是一个两个好,现在是成群结对,而且都是高级官员,他们也不敢管啊,干脆就当没看见,反正还有两三个时辰就到上朝的时间了。
不大一会儿,**前就云集了大量的高级官员,守卫紫禁城的禁军一看这架势,有些纳闷,这些大臣怎么变的这么敬业了,还没到早朝的时间啊。但是眼看城门之下的大臣们越聚越多,兵士们怕出什么事情,就赶快的报告一个军官,这个军官到城楼上一看,也傻眼了,虽今晚不平静,也不至于闹出这么大动静吧。
这个军官只是一个校尉,职位太低,他又向他的上级报告,最后闹到了王应朝那儿,但是宫里已经忙成了一团,内阁和皇上又在谈事情,看样子也没有空搭理这些大臣了,他也没工夫,就没当回事。
在家收拾行李的大臣听部分大臣已经齐聚宫门口了,他们想了想:现在正是表忠心的时候啊,再,一些同僚已经到宫门口要见皇上,自己不去有些不过去,于是他们吩咐更衣备轿,也去表衷心,临出门的时候,他们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产,还吩咐那些家丁快些收拾,准备早晨就让家眷带着家产赶紧的跑路。
宫门口的大臣三三两两的在议论皇太极扰边的这件大事,本来这些人以为有袁崇焕在山海关前挡着,蒙古在北边防着,他皇太极在怎么有才也打不到京畿啊。京城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经历过战火,这些大臣也没经历过这事啊,一个个都慌了手脚,没了主意。
再这干等着召见也不是办法啊,这些大臣思来想去,得,我们求见皇上得了。等也一个时辰后,他们开始要求晋见皇上。守卫的禁军可是犯了难,按规矩,入夜后,紫禁城是不准开城门的,城门都上着锁呢。可是这些都是高级官员,用武力驱散可不行啊。值班的军官只能在城楼上喊话,要求这些大臣在早朝的时候再到这里集合。
明朝的大臣是很执拗的,有时候这些大臣连皇上都赶骂,更别这些禁军军官了,一些情绪激动的大臣甚至破口大骂。
军官哪是这帮大臣的对手,而且这帮大臣骂人还不代脏字,不大一会儿就被骂得不知东南西北。气得他直想命令手下的军士向城下开枪。
无奈,底下的都是高官,一个的校尉还真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去找援兵了。王应朝在得知这个情况后,非常的气愤,他真想叫上厂卫的番子们好好的教训一下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大臣,只不过他也只是想想而已。毕竟时代不同了,再皇上也是不允许的。
王应朝只好将这个消息告诉皇上,皇上表情很平静,但是就是不表态,内阁这些大员们有心为在宫外的同僚好话,但是因为犯边的事情已经惹怒了皇上,这个时候还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