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话,好像在哪里听过。
莫青璃遵从的抬头,却不能明目张胆的看他眼睛,只微微扫过一眼,便垂下眼眸。
当日她离京的时候子书仁是太子,已然十六岁了,如今瞧来眉目间没甚么变化,依然温和亲近,只是眉宇间已然隐含着若有若无的王霸之气,配上一身明黄色的五爪金龙皇袍,站在这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很有天下之主的样子。
在莫青璃的记忆里,幼时子书仁常来的地方便是靖王府了,也是她除了钟离珞外勉为其难能够称得上玩伴的人了,子书仁很宠她,总是“小汐儿”“小汐儿”的唤她,替她带好玩的玩意,带她吃好吃的点心,就像所有普通人家的兄长一般,是以,莫青璃虽恨他父亲,但对他却是讨厌不起来。
子书仁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莫青璃脸上,不锐利,但很执着,眉目如画,难得清俊的一个男子,但为何总是觉得在哪里见过呢?
莫青璃被打量的有些微的不自在。
若是莫青璃没有做易容的话,怕是这张脸老早就被认出来了,子书仁以前常往靖王府跑,与靖王爷商议国事,也没有少见莫青璃的娘亲,而莫青璃的脸与她娘亲足有七分相似。
两个呼吸后,子书仁向后坐回龙椅,向众臣道:“青璃提的保甲法,众卿家以为如何?”
此话一落,最快站出来的还是那个莽撞忠臣王庭,只见他向右跨出一步,手持玉牌,躬身道:“皇上,臣以为此举甚好,如此一来,即可解决军饷问题,又可解决兵将问题,臣附议。”
说完这王庭老脸红了红,还转头看莫青璃一眼,眼里闪着赞许的光芒。
莫青璃心里笑,这兵部尚书,还真有意思。
细心的人便能够听见,此番皇帝唤莫青璃,省去了她的姓氏。
王庭过后,朝中官员陆续发表了看法,大多数赞同,少数表示质疑。期间,右相再没有发表意见,而最后开口的是左相易远。
“回皇上,老臣以为,此法可行。不过具体施行起来亦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对保丁的操练能不能具体落到实处,他们训练的成果足不足以上战场……”易远当了二十多年左相,在朝廷叱咤风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能够从这看似完美的保甲制中找出致命的弱点,一针见血。
“还是左相考虑周到,不愧是当年先皇钦定的辅政大臣,朕佩服得紧。”
“圣上言重。”易远不卑不亢,只是淡淡的回道。
一个江湖人,纵使在在朝堂三十余载,照样学不会,也不屑学会那些阿谀之道。
子书仁也习惯了易远如此,转头对莫青璃左侧的卫仲卿道:“噢,朕差点忘了,青璃之后,还有卫爱卿的公子卫仲卿呢,卫仲卿,对于我晋国外患,你又有何看法?”
若不是卫仲卿身上隐隐约约带着一丝敌意,莫青璃倒是忘了,还有他这么一号人物,要说卫仲卿也算得上是才貌双全,也是京都万千少女的梦中情人,只不过两相对比,要逊色许多。
“回禀皇上,草民以为子晋与莫兄说的都有道理,草民自叹弗如,便只补充一点,北狄一事,草民以为,可通商,可取所需。我大晋多平原,少产良驹,而北狄的千里马天下闻名,不如以物易物,以我晋国之粮换他北狄良驹。”
与之通商,订立契约,的确是个绝好的办法。只不过经历了刚刚“保甲法”那一番谈论,却是没有引起较大反响。
“好,好,好。果然我大晋英才辈出,天佑我朝。”子书仁拍着手掌,连说了三个好。
“传朕旨意,点莫青璃为头名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从六品;点卫仲卿为榜眼,苏子晋为探花,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听着皇帝钦点,莫青璃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虽按大晋律例,头三名一般都这么安排官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