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十章 他山之石(1/2)

作者:超级匪王
第七十章 他山之石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医学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人类在对自身身体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各种各样的医学理论。这一点世界都一样。中国也不例外。黄帝内经就可以证实。老子对医学的影响也可以证明。

西方医学起源于古希腊,它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它非常重视保持健康,认为健康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心理和情绪状态、环境、饮食、锻炼、心态平和以及意志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点也与《黄帝内经》所著论述相同。更与老子以及道家所提倡的重生、养生的观念相同。

首先,古希腊医学“认为疾病是由机体内部的紊乱引起的,而不是由病原体微生物入侵引起的。这里就要注意了。前半句与我国一样的认识,后半句就不一样。道家认为,疾病是由人体内部的机体,与外界自然力的合力影响所致。

它们的平衡与否反映在气色、气质和性情上。”这与中国的中医学中的望诊有很有相同之处。

到十七世纪时,“体液”学说遭到猛烈抨击,因为它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物质基础的空洞理论。从此以后,西医就走上和自己源头截然不同的道路,将自己的发展建立在科学和实验的基础上。而我国,由于早已完善医疗体系,传承的方式又不一样。形成固步自封的格局。依然封闭保守。

首先西方人,没有东方人的三纲五常,思维极为活跃。也就有数学以及物理学的高速发展。但是他们又有着严谨的生活作风。进而推动医学的进步。他们就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固定的规律,应当是严谨的。他们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可循。那么对人体的医疗就不能凭借人们的意愿或者猜想来解释。只能用机械理论并以几何和数学语言来表述清楚。这种机械论的观点大大推动医学的发展。

那就是把一切病因,尽可能用数字来表述。做到量化反映。而中医大都是感性认识。大家男女老幼,生理结构都是一样。只不过是年龄段不一样,有着较大的差异。同一疾病作用于人体上,就会有相同的特征。就有相同的医疗措施。而中医往往是强调人体的差异,对疾病的感性认知手段比较丰富,因人施药,药量因病各有不同,因病施术。

西医包括治疗手段,药品等。用量化手段分而治之。从而达到在同一病症之下生病的人,不分男女老幼皆可痊愈。

而我国中医,重在强调人体各有差异,药物的用量不能一概而论。即使是药,那也是是药三分毒,以适量为最好。所以一病一方,取舍用量都不一样,针对性极强。这也是中成药少而又少的原因。不能系统化。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中医讲究的是调动人本身的体能来抗衡疾病,不要过分地依赖药物的辅佐。强化养生功效。

所以西方在21世纪伊始,开始走向后基因组时代的系统医学与个性化医疗卫生时代。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医学开始了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的转变。

这是他们大发展的关键一步。1543年,维萨里发表西医解剖学研究《人体构造论》,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这是表明了他们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而我国虽然很早就已经有了中医解剖术,手术在国外叫做解剖,在国内却是归为术类。《黄帝内经》上还说,“夫八尺之士,死可解剖而视之”。早在魏晋时期,道教就有解剖观察的迹象。宋代道经《渊源洞真道妙计篇》中就有关于人体解剖的记载。《道藏》中收录许多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