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零五章 扬州瘦马 到达蓬莱(3/4)

作者:西关钛金
重庆等地的盐、百货、土特产等外,本地的土特产也很多。

如牧山地瓜,扎成二点五公斤一小捆,在中秋节前运往乐山、宜宾等地,供八月十五祭月亮用,红甘蔗,扎成二十根一捆,外裹叶子,运往重庆等地;还有海椒、花生、柴捆等等。

而这蓬莱县的海码头,那可真的是要雄伟的太多了,至少是那些“水旱码头”的十倍之大。

首先顺着石板路走过一幢幢古朴精致的民居,视线在丛丛绿荫下逐渐开朗。行至尽头,碧海蓝天之下,一座古代渡口映入眼帘。

花岗岩砌成的哨亭宛若士兵般伫立,亭子前,一条笔直的栈桥延伸入海,连接着远处的巨大礁石。

这里就是洪武七年之后,刘伯温亲自在这里修筑礁石为渡口...故此这里也别叫做伯温渡。

随后,刘伯温更是按照朱朗的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搭建通济栈桥,蓬莱码头逐渐完善,成为蓬莱港的重要码头之一。

走在栈桥上,迎面吹拂的海风带来海洋的独特气味。

环顾四周,两岸礁石错落嶙峋,颇有原始之美。而在不远处,三两渔船结伴,拖着轰鸣的号子声,在海面上划出一道道雪白的浪花。

据悉,蓬莱码头还是当地著名的日落观赏点,最热闹的时候在傍晚,不少百姓专程前来欣赏夕阳,感受落日余晖、海天一色的美景。

本来的这里客商云集,货物如山,来往的船舶停靠于码头,商人们在哨亭前排起长队,水手们吆喝着搬运货品,四周的商铺热闹非凡,叫卖声此起彼伏,但是今天一切都归于平静。

港口直接被登州府的官兵封锁,巡抚邵文华顶着烈日恭敬的站在码头之上等待大人物的到来,在邵文华的身边还有一名满头大汗的陆程,就是那位叫做陆胖的家伙。

刘伯温在儿子的刘琏的搀扶下,也是来到了蓬莱码头,不过,刘伯温却并没有到那群官员中间,而是和自己的儿子来到了一个大碗茶的茶馆之中。

现在在大明,大碗茶很是普通,这些茶都是朱朗家供应的,适合那些卖苦力的人喝,一碗凉透的大碗茶好喝又解渴,价格也不贵。

“小二,来两碗茶水。”

坐好之后,刘琏喊了两碗茶水,就在此时,一台轿子被抬了过去,刘琏一个惊讶:“爹爹...这次陆胖可是下了血本了,居然将自己最喜欢的瘦马也给拿出来了。”

瘦马...她不是真的马,而是美丽的女孩,那为什么被叫做瘦马?

原因有二:一是迎合富贵人士以瘦为美的审美情趣,“瘦马”,也就是指代那些窈窈弱态的女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们肆意凌辱和摧残女性的心理,如同役使凌虐弱小的马匹一般。

二者是从事“瘦马”买卖生意的牙公和牙婆,先是用低价从那些穷苦人家买来丽质天生的瘦弱幼女,然后养成长大成人后再重新卖出,以此赚取差价,这种买卖交易方式,和商人低价买来瘦马,养肥后再高价卖出的经营方式一样,所以人们就这类女性为“瘦马”。

“瘦马”的买卖是如何产生的呢?

原来在明时期,扬州以水陆交通的便利,成为了盐商的聚集地,盐商在当时可是富甲一方的生意人,他们是社会上豪富的一群,生活极其奢侈,所谓钱多作怪,厌倦了丰乳肥臀,渐渐地他们喜欢上了瘦弱且有才华气质的女子,由此催生了“养瘦马”这一变态的行业。

套用一句广告词来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但是旺盛的市场需求,也就使得社会上涌现了有一大批专门从事此项职业的人。

这些人先出资,将那些贫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买下来,然后教导她们琴棋书画等各项本领,有了资本之后,然后再高价卖出。

要知道这期间存在着巨大的利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