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六十六 武力(1/2)

作者:朱明聪
有一个问题。

赵云和太史慈,再加一个不输他们太多的叶成,要用多少人才能把他们留下?

若是他们身边还有王越和童渊这两个老怪物级的人在呢?那要多少人才够与他们对抗?

答案没有人知道,因为没有人愿意做实验求证,因为代价也许会非常大。

不过在今天,汉光和七年,二月初六,在雒阳城内,黄巾渠帅马元义给出了一个不具有任何参考意义的答案,那就是低于三百人的队伍是完全无法与这帮人对抗的。

为什么说马元义这位黄巾渠帅以大无畏精神,以牺牲了三百人为代价得出的这个答案会毫无参考意义呢?

首先,是数量问题。虽说汉末黄巾之乱规模之大,席卷八州,人数达数十万之多,但是不管波及范围再广,太平道毕竟不是整个汉朝的百姓都皈依了太平道,就像司隶一带,太平道的发展就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多年下来,太平道始终无法在司隶站稳脚跟,换言之,在司隶地区的太平道信徒人数有限,而张角为了不使自己的计划败露,所以不敢大规模地派人前进雒阳,本来如果事情按照张角的计划进行,马元义拉拢了那几个在雒阳手中我有兵权的权贵,那这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了。但是偏偏事情出了纰漏,马元义因为行藏败露,要被迫离开雒阳,而马元义为了能安全离开雒阳,把手上不多的人手分成了三拨,一拨一百多号人在雒阳城中四处纵火杀人,造成混乱;一拨两千人左右的队伍冲击皇宫,吸引朝廷和军队的注意;最后一拨大概三百人左右则留在马元义身边,保护他的人身安全。而这最后一拨人马也就是和赵云等人相遇并且被歼灭的三百人。

其次,是装备问题。太平道谋划多年,教中是有着不少盔甲武器的,但是不管太平道如何努力地收集这些武器装备,朝廷的管制实在太严,所以多年下来,太平道依然只能为一部分精锐军队装备上完整的盔甲和武器,这也是历史上为什么黄巾军早期攻占了这么多城池,得到了这么多武器,在面对汉朝的正规军队时还是会出现十几万人被几万官军击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两者间装备相差得太多了。而这拨护卫在马元义身边的黄巾因为不是太平道的正规军队,同时张角的计划中也没有要用他们强攻皇宫的打算,所以即使马元义大力争取,最后也只能做到没人配给一把短刀,至于盔甲那是一件也没有。如果说这三百人都穿着成套的盔甲,别说是赵云三个小辈,就是童渊和王越对他们的杀伤力也会直线下降。

最后,是个人战力问题。太平道教众虽多,但是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是精锐部队,那评价这一小部分人精锐的标准是什么呢?当然是战场上的战斗力。那这些在战场上有强大战斗力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告诉了我们答案,在一个以宗教作为根本的势力中,能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强战斗力的只会是一种人——狂信者。

既然狂信者拥有强大的战斗力,那马元义身边有没有狂信者呢?很遗憾,没有。原因?很简单,因为不管是哪个时代或者是哪个宗教,狂信者的数目一直都是有限的,即使是在东汉末年,百姓生活异常困苦,张角如何乘势利用宗教大肆蛊惑人民参加到他的造反事业中来,其中成为狂信者的人也是寥寥无几。而对于人数有限的狂信者,张角自然要全部编入军队中,好增加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而对于攻陷雒阳,只要马元义能拉拢到那几位实权军官,区区一个雒阳还不是手到擒来?所以现在在马元义的身边没有哪怕是一个的狂信者。

武艺平均值不占优,装备不占优,而人数优势又被武力上的巨大劣势抹平,甚至因为见识到了赵云等人非人级的强悍士气低落,从而使得胜利的天平不断地向着赵云一方倾斜。

不管马元义心里有再多地不甘,看着自己的部下完全没办法阻挡童渊等人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