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九十七章 青山有幸埋忠骨(3/5)

作者:寒臻
海,是章程所看到最美丽的景色,但是,却无法唤起他炽热的心情。坐在他身后的老奶奶和母亲吴秀兰,更是紧盯着车外的山、车外的水、车外的村落、车外的小草……车外血染的采。

车队距山越来越近,丁爱国、陈正淮、李晓山、陈士康、王元正和古心远的心情变的越来越凝重。他们的心早已奔向群山掩隐中的南国边陲小镇,并试图把车外掠过的一幕幕景色,与硝烟弥漫的那段记忆对上号。

他们贪婪的满足着视线的,努力的吸吮着空气中凝结的残留,静静聆听着里如泣如诉的低沉回婉,虔诚的眺望远山沉默的宁静……甚至想下车恭敬的抚摩这片久违的土地。

160公里的山路,车队做了9次停留,每一次停留,都让他们眼眸潮润。160公里山路,车队用了5个小时,每一个小时,都让他们心绪澎湃,他们是在用心感受,感受这一片熟悉的热土,感受他们遗留在这里的青春岁月。

下午4点24分,车队缓缓开进一个小镇。

十几年前饱受战争洗礼,看上去不免陈旧、破败,外面飘起毛毛雨,镇上的道路泥泞不堪,低矮的房屋沿小道并不规则的排列着。校前的操场便是小镇的中心,是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

在操场旁,小山丘上化站的广播,每天将小镇从睡梦中唤醒,有条不紊的将山外的信息传递,也诉说着小镇的大事小事。

陈正淮迟疑了好一会儿,终于回头说道:“老太太,秀兰,这就是山镇,要不我们先找个地方吃饭,等吃完饭再去看援朝。”

老太太抖得无法自制,紧抓着儿媳妇的手,颤颤巍巍地说:“援朝……援朝……援朝在哪儿啊……我看不见啊……”啊字一出口,老泪决堤而出。

这里的一切对吴秀兰而言,更是像车一样在眼前旋转。天和地颠倒了。她闭上双眼。任泪水奔涌。

“外婆,你怎么哭了,我们昨天不是说好不哭的吗?”

小家伙扑到她怀里,刘思伟急忙干咳了一声,拉着他胳膊说:“嘉辉,别缠外婆,到爸爸这儿来。”

吴秀兰反应过来,摸了摸车座下的旅行包。哽咽地说:“正淮,还是……还是先去看看他在哪儿吧。”

“好的。”

陈正淮微微点了下头,旋即走到驾驶员身边,举起胳膊朝陵园方向指了指。正探头往后面张望的开道车司机打开转向灯,带着车队径直往镇外开去。

山陵园始建于1979年,1988年竣工,占地40多亩,背靠青山,面向绿水,共安葬烈士257人。

由于经费有限。陵园的建筑显得有些破旧,没有停车场。车只能停在山脚下的公路上,甚至只有一个管理员。而像这样的陵园,县里有好几个。章程后世来这里时,另外几个陵园已经全部迁到了这里,并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到了,下车吧。”

章程刚伸出胳膊,准备扶奶奶起来,突然看军区政治部吴主任的随员,从前面那辆车的后备箱里取出一个花圈。紧接着,一个穿着旧军装的中年人,从山腰的陵园飞奔过来,跑到吴主任车前像是汇报什么。

他们祭奠的是烈士,自己拜祭的是家人,没准备花圈,也不需要花圈。

人还没到陵园,老太太已经哭得撕心裂肺,外公外婆也老泪纵横,把众人搞得有些手足无措。

好在事先有分工,大舅妈和二舅妈负责安慰老太太,大姨和小姨负责劝慰外公外婆,顾红霞、许萍、葛爱芳、田秋菊等人负责劝说母亲吴秀兰,陈宝琳和吴小莲等小辈照顾章慧和章琳。

母亲比想象中更坚强,边走边叮嘱道:“东西都带上,千万别拉下。”

“知道了妈,不会拉下的。”章程应了一声,把她一直念念不忘的旅行包背得更紧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