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零一章 核心业务的瓶颈(3/5)

作者:寒臻
感器,技术含量较低,国内外生产厂家多,竞争激烈。

二次设备指为了一次设备正常运转和实现对电的管理目标所需的各种设备,比如发电机组保护、调度自动化系统。晓山刚才说得是最简单的一个应用,用在单台变压器上,而想在这个行业里真正站稳脚跟,就必须做大系统。”

陈正淮百思不得其解地问:“科威特不是做了一套吗?”

“是做了一套,但不够成熟。”

李晓山接过话茬,耐心地解释道:“硬件不成熟,软件也不成熟,所以几十个自动化工程师常驻在科威特采样和测试。可像这样的系统,尤其可编程控制软件,至少需要进行成千上万次测试。智能工厂用得很多,我们可以在使用中得到很多数据,并对其进行不断优化,直到能确保万无一失才会推向市场。”

“搞那个智能工厂难吗?”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我是不懂,但听实验车间的工程师说,比参加大生机器人大赛容易一点。只是出于成本考虑,一般企业不采用罢了。”

“万一搞不起来,那彩电还生不生产?”

“我们有这个担心,所以做了两手准备,人员正在培训,随时可以上去操作,不管自动化线能不能搞起来,都不会影响到年底投产。另外我们的培训是多方面的,nb电子不需要就去nb电气成套,nb电气成套不需要就去nb电器。”

李晓山喝了一小口茶,接着道:“美琪刚才说过,一次设备生产厂家多,竞争激烈,但并不意味着搞一次设备没前途。成本控制,确保质量,拓展市场是一方面,同时要往上做。做同行没有的,同行做不起来的。比如特高压、超高压,所以章程才去苏联。”

“苏联技术比德国先进?”

“不能说德国技术没苏联先进,只能说德国没这方面需求,也就不会斥巨资研究特高压和超高压技术。”

胡美琪补充道:“苏联国土大。电力基础设施不完善。在巨大的用电压力下。必须发展特高压和超高压技术。所以建了世界上第一条1150千伏线路,从埃基巴斯图兹到科克契塔夫,总度几百公里,迄今为止已在额定工作电压下带负荷运行了两万多小时。去年又采用1500千伏特高压输电,创造了特高压输电的记录。”

就知道那小子不会真是去做什么术交流,陈正淮乐了:“他能把技术引进回来吗?”

李晓山与妻子对视了一眼,若无其事地说道:“苏联没钱了,日子很不好过。据欧洲同事说,苏联政府竟然在未经储户同意的情况下,提取单位和公民存在对外经济银行的外汇存款。不少轮船因拖欠货款和停泊费用被亢在外国港口,在国外的苏联专家,也因为政府没钱给他们发路费,而滞留在外回不了国。

连锅都揭不开了,谁还会在乎技术?更何况他们那技术不仅同样不成熟,而且跟核电一样属卖方市场,很多国家都没这方面需求,一时半会儿间想转让都转让不掉。”

古心远饶有兴趣地问:“三儿打算出多钱?”

“这要看情况。毕竟苏联政局变化得太快,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李晓山掏出香烟。一人散了一根,点上后吞云吐雾地继续说道:“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苏联的水电技术。而就算能顺利引进回来,也需要一段时间消化。一次设备需要时间,二次设备又不够成熟,所以发电与输配电业务至少需要三至四年时间才能发展起来。

当然,在此期间也不是什么都不做。前不久,我们刚中标莱比锡市15年的电力经营特许权,接下来会陆续投入资金对电网进行改造。同时在欧洲发达国家拓展清洁能源业务,年底前应该能签下三座垃圾焚烧电厂的投资或总承包合同,而董事这次去纳米比亚也是为了做业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