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十四章 纵虎容易捉虎难(2/3)

作者:十一印
汗趁机兼并北匈奴,启民可汗也招降了一部分北突厥部众,此后西突厥和东突厥、隋朝的战争断断续续地进行。隋朝要么命令启民可汗反击西突厥,要么和启民组成联军共同还击。突厥问题已经不再是隋朝北方边界的问题了。

后来隋朝二世而亡,突厥通过扶植势力,借此提高自己的地位,妄图恢复南北朝时的鼎盛局面,可惜唐很快的统一全国,于是突厥人就开始积极反唐。启民可汗的第三子颉利可汗曾率十五万大军南下并州抢掠,更于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破以疑兵之计震退颉利可汗,并与其定下渭水之盟。不过李世民毕竟不是软柿子,三年后派李靖率李世绩、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后又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慑于大唐天威,西北诸蕃慑服,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

按说在外公跟老爹两代人努力下,其实到李显这里,突厥基本上已经不能成为威胁了,但坏就坏在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没有经历艰难的对付突厥的年代,高宗李治对着突厥的态度不免就有些轻慢,朝廷经常征调东突厥各部众东征西讨,渐渐引起突厥不满,一些上层人物滋生了复国思想。先后发生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二十四州突厥酋长响应,部众共达数十万人。

唐朝的皇帝跟突厥的可汗都是承平之际出生的,都没什么父辈们的凶狠,所以半斤八两,拼起来唐朝还是要强多了,突厥的复辟以失败告终,奉职很快被裴行俭打败,温傅部从夏州迎的颉利可汗族侄伏念也打不过裴行俭,伏念在唐军兵临帐前的形势逼迫下,逮捕温傅,向裴行俭投降。

如果处置得宜,这场不大的叛乱也就此掐灭了,突厥仍然为大唐是藩属,供唐皇驱使,但坏就坏在,一场朝臣争宠的戏码坏了局面。

裴行俭是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征讨突厥的一众事宜都由他负责,他虽然能打仗,但也不是个粗人,很懂得恩威并济,在伏念投降时,便答应保伏念不死,但却没料到遭到了背后一刀。他的同族侍中裴炎非常妒忌裴行俭的功勋显赫,向高宗进谗言说:“伏念是程务挺、张虔勖打败的,后面又有回纥军队逼围,是没有办法才投降的”,鼓动朝廷下令将伏念和温傅同时处决,而裴行俭的大功也在他掀起的口舌之争中被掩盖省略了。

裴炎这举动也算是吃饱了撑着,裴行俭与他同族,并且一文一武八竿子打不着,他跳出来不过是因为见不得人好,伏念被杀,他爽了,但是隋唐两代不杀降将的惯例却被打破,虽然叛乱暂时平息,但却埋下了更深的祸患,以后再无人敢降。裴行俭感叹:“浑、浚之事,古今耻之。但恐杀降之后,无复来者。”从此称疾不出。

一年之后,果然颉利可汗族人阿史那骨咄禄又叛。伏念死后,他率17人出走,逐渐聚众至700人,并占领黑沙城通过招集伏念亡散残部的办法,使部众增至5000人,并抄掠九姓铁勒大批羊马,从而势力逐渐强盛,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从此开始了后突厥时期。

起初唐朝还不把突厥当回事,但随着裴行俭病死,薛仁贵老死,程务挺被因替裴炎说话被问斩,黑齿常之受酷吏周兴诬陷含冤自缢而死,将才凋零,而高宗中宗睿宗武周政权更迭,国本动摇,所以对突厥采取绥靖政策,而突厥也趁着这空隙发展了起来。

骨咄禄之弟默啜成为突厥可汗之后,为了巩固其篡夺的汗位,改变策略,讨好中原王朝以取得支持。而武则天也为了政局稳定,接受他口头上的投降,对着他在边境的杀掠视若无睹,先是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迁善可汗。后又进一步封他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