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二章 苦逼的唐朝考生们(1/2)

作者:十一印
胡员外虽然不算什么显赫的人物,但也不是吴悠想见就能见到的。不过吴悠并不急,安家就算要对他做什么也需要些时间,就像是他从胡魁这里打听安家的事情一样,他也通过别的渠道在打听胡家的事情。

胡家与安家不合,他一个小人物想要对抗安家,那就只能撬动另外一方,将对手的敌人变成自己的朋友。

不过实际上真论关系来,吴悠跟胡家也要紧密的多,所以他心里头倒是舒服的多。

因为先前给了贾牛他们那笔生意,这些壮汉倒挺够意思,不等招呼便帮他家补种了田地,所以吴悠除了买了一些草籽儿撒到田地等长草之外,倒也没什么事做了,整天笼着袖子四处找人聊天,这行径倒有些像以前那个混混了。

不过这一次,莫说吴家两口子没说什么,就连丽娘那个最喜欢叽叽喳喳的丫头也闭住了嘴。吴悠心中感慨,果然做出事来之后这家里的话语权都不一样了,腰杆子不用嚷嚷都硬了很多。

在街头巷尾村子四周晃悠了数天之后,吴悠对着自己周围人的状况都几本了解了,这胡员外经过大家的归纳,最显著的特征竟然是个“官迷”。

胡员外今年四十有九,二十来岁的时候也考过科举,只可惜没考上,于是只能断了从科举入仕的打算,转投其它门路。他在诗文上没有特别才华,拜谒这条路也走不通,最后才是攒了前去京城买了个员外郎的身份,却只是虚衔,没有实权,这么多年也没有真正当上个官。

要说胡员外没有考上科举,倒不见得他无能。要知道这个时候的科举可是比后世难多了。进士科最为显贵,但是每年最多不过三十人,就算这个时候考生总数较少,那这比例也是令人咂舌。而后世明清满地走的秀才,在这个时候也是金贵的紧。

南北朝时期,秀才主要是考文学才能。北魏刘景安致崔亮书有云:“朝廷贡季才,求其文,止不取其理,当时察举秀才”,这算是秀才的来源。不过当时大部分仍为贵戚门阀把持,不过是改变一下他们的入仕途径,并非真正从下层选拔有才能者。北周平北齐后,宣帝宣政元年诏各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着眼点已不止于文才。到隋朝,才试方略,虽仍为试策,但更加侧重于策文的内秀,更明确提出了政治见识方面的要求,要求一下子提高了,这对当时的文士来说是一个很难达到的标准。

因此,秀才科在隋唐之际又被称为“秀异之贡”,一般士子不敢应举,甚至出现了开皇十五年应举者只有杜正玄一人的情况。而整个隋朝秀才及第的,也不过十余人。明经相对容易些,由国子学和州县学的生徒或州贡举的士子升进于朝进行考试。隋文帝曾令国子生通一经者,“并悉荐举,将擢用之”,策试者达四、五百人之多.。开皇初年,隋有211州,州岁贡三人,每年可贡六百人上下,其中大部分是应明经举。

贞观年间,有一个州被推举应考秀才科的,没有一人及格,太宗大怒,处罚了州长,并废除了秀才科的考试,从此秀才科就时有时无,但是总体来讲,考过的人寥寥无几。

举人这个称呼现在也有,但并不是像明清时候那样过了乡试之后获得的称号。《唐律疏议》上规定,每年诸州岁别贡人,若别敕令举及国子诸馆年常送省者为举人,贡人即贡士;别敕令举的举人包括荐举参加制科考试的和荐举到中央直接任官的两类人;在国子监各学和诸馆学习期满,考试合格举送到尚书省参加常科考试的,也称为举人。以上由州县或国子诸馆举送参加制科或常科考试之人,以及荐举到中央直接做官之人合称贡举之人或贡举人。

所以,在这个时候,被人称为举人没什么了不起的,倒是被称为秀才的话,那立马能激起一片侧目,最起码到花街柳巷逛时,漂亮的姑娘都会热情招待,免费留宿。

胡员外的悲剧就是努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