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十一章 小住普度寺(1/3)

作者:一叶style
山脚下的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四个金色大字‘普度禅寺’,不知为什么,我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畏感和亲切感,竟然伫立在那石碑前,盯着寺院名看了好久。

寺院隐藏在几个并不高大的小山中,顺着倾斜的三级,我心情复杂、忐忑不安地向上走去。转过一个弯,我的心情顿时一畅,没想到在这个小山坡上,居然蕴含着一汪碧水。

那是一个人工修缮的小湖泊,四周的堤岸曲曲折折,一条九曲小桥通向湖心的一座亭子。我抬头看了一眼亭子,上面的牌坊上刻着三个大字‘放生池’。

我并没有从九曲桥上走向亭子,而是立在湖边的堤岸上,静静地看着平静如镜的湖面上,不时冒出鱼儿吐出一串气泡又沉回了湖底。

一阵沙沙声把我拉回了现实,我转身看到一名身穿灰色僧袍的和尚双手紧握着一把大扫帚,正奋斗清扫着放生池边的枯黄落叶。

那老僧看了我一眼,依旧认真地打扫着。我明白,他看我背着旅行包,肯定是以为我不是来普度寺的游客便是香客了。

从放生池边的石级拾级而上,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大片墨青色的柏油场地。顺着山势而建的褚黄色围墙上,一个并不宽大的山门出现在我面前。

我凝视着那山门,不禁心中有些失望。原以为这个普度寺规模很大,没想到那山门竟然这般小。

我跨入了那高高的门槛,这才发现,山门后两侧各是一个木式厢房。穿过两则厢房围成的走道,我一下子惊呆了。

真没想到,刚才的山门竟然不是真正的山门。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出现在我面前,两侧各有一座一米多高的青铜香炉,圆拱形的山门内,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正袒胸露肚供在山门中间。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真正的山门,是向南而开。由于地势的关系,人们无法从山门的正南面而入,故而在西侧的围墙上另开了个供人进出的小山门。

这普度禅寺,和大多数寺院一样,山门的天王殿内,中间供养着弥勒佛的佛像,四周分别供奉着四大金刚。

小时候进了寺院,我就喜欢看着天王殿内四大金刚的佛像,直觉得高大威猛无比。与同龄孩子不同的是,他们见到神像都会感觉害怕,我非但没感到害怕,相反还有一种亲近感,总感觉神像的眼神似乎都在关注着我。

这些天在网上佛教群中的学习,使得我终于稿明白了四大天王各自的名称和手持的法定。四大天王民间又称‘四大金刚’,即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咜,身白色,穿盔甲,手持琵琶,主乐神;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盔甲,手握宝剑,护法神;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盔甲,手持青蛇;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盔甲,右手持宝伞,左手握银貂,降魔施财之神。

传说在高大得无法想象的须弥山中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上有四峰,四大天王便各居一峰,护一方天下,故称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还有‘风调雨顺’的含义,持剑者风(锋)也;持琵琶者调也;持伞者雨也;持蛇者顺也。

在四大天王面前慢慢转过,一眼看后到了后面的大雄宝殿。但我并没有急着离开天王殿,我迫切地想看看弥勒佛背后的韦陀菩萨手中所持的降魔桻杵到底是啥样的。

在此前,虽然我进过好多寺院,但从没注意到背对弥勒佛而立的韦陀菩萨手中的降魔杵还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的持法竟然蕴含着不同的意义。

传说在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时,邪魔外道施展法力把佛祖的遗骨舍利抢走。这时,韦陀菩萨挺身而出,及时追赶邪魔,奋力把佛祖的遗内舍利从邪魔手中夺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为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寺庙中供奉韦陀,常常使他的塑像站立在弥勒佛像背后,面向大雄宝殿,护持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